首页 / 哈佛 / 哈佛博士后刘博,E082. 世界真实存在的证据?和哈佛大学脑科学博后聊聊玄学 ft. 刘鼎

哈佛博士后刘博,E082. 世界真实存在的证据?和哈佛大学脑科学博后聊聊玄学 ft. 刘鼎

哈佛博士后刘博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玄学的问题抛给一个严肃的脑神经科学家,他会怎么看?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后,刘鼎博士对谈,来聊聊人的感知与世界的真伪。刘博士对每一个议题,都通过他的学科背景和个人思考为这些或许有些天马行空的哲学想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介绍: 你是否曾怀疑过世界的真实性?

当你坐在车里、走在路上时,看着大街上走过去的人和移动的风景,会不会怀疑: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到底是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我们会不会有一天从“人生模拟器”中退出,或是像是黑客帝国那样,发现一切都是一场骗局?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畅想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玄学的问题抛给一个严肃的脑…

介绍: 你是否曾怀疑过世界的真实性?

当你坐在车里、走在路上时,看着大街上走过去的人和移动的风景,会不会怀疑: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到底是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我们会不会有一天从“人生模拟器”中退出,或是像是黑客帝国那样,发现一切都是一场骗局?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畅想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玄学的问题抛给一个严肃的脑神经科学家哈佛博士后刘博,他会怎么看?

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后哈佛博士后刘博,E082. 世界真实存在的证据?和哈佛大学脑科学博后聊聊玄学 ft. 刘鼎,刘鼎博士对谈,来聊聊人的感知与世界的真伪。

刘鼎

刘鼎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博士后。刘博士的研究方向是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

我们和刘博士从人类的感官是如何接受信息聊起免联考在职研究生,聊到了不同人看到的世界有什么不同、进化论的合理性、如何验证缸中之脑猜想、情感的真实与虚拟等非常多的话题。

刘博士对每一个议题,都通过他的学科背景和个人思考为这些或许有些天马行空的哲学想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这段对话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具启发性且畅快的,希望你也会喜欢。

结语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本期节目是最近时长最长的一期节目。

刘博士很多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让我们感觉即使聊天内容有些漫无边际,也不舍得删掉。

同时我们也真的需要你的反馈:你是否喜欢这样更加有一点点开放性的对话?面对其他节目中一些跑题但有价值或者有趣的内容,我们是否应该保留?

哈佛博士后的级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有什么区别?来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高校学习汇

轻松收获 1000万 企业家人脉 商圈!

网友一:

学士、硕士、博士都是一种学位,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是一种学历提升的过程,简单的说,本科生就是学士,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硕士,毕业获得的是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毕业后获得的就是博士学位,目前博士就是最高学历。而博士后是一种工作经历,并不是一种学历,它是有工资的。教授是一种职称,并不是一种学历,所以和学士、硕士、博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网友二:

学士,是本科毕业能够获取的学位。我在中国的时候有理学生、工学士、文学士等之分,不知现在是否有变化。

硕士,是研究生期间可以获得的第一个学位,在中国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全时攻读,最后要写硕士论文。

博士哈佛博士后的级别,是研究生期间可以获得的比硕士更高一级别的学位,攻读博士并不需要硕士学位,本科毕业可以直接攻博,但是一旦博士不能达到毕业水平的话,可以改成硕士毕业。

网友三:

博士后不是一种学位,博士后是给博士生毕业拿到学位、找到正式工作之前的设置的临时岗位。在美国只有两类博士会做博士后,一种是博士毕业了但还没找到工作这段过渡时间里的临时岗位,还有一种是立志要做大学教授的,利用博士后岗位出点有分量的论文增大申请教职的砝码。

教授是大学老师的职称,中国是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而在美国有终身的全部称为教授——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有的学校有专门上课的老师是没有终身的,他们一般称为,而不是教授。

网友四:

学士、硕士、博士都是学位的称呼,博士后是一种工作经历,教授是职称。学士学位对应的学历是本科,硕士对应的学历是硕士研究生,博士对应的学历是博士研究生。

博士后是指博士毕业取得学位、学历后,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博士后不是学位,也不是职务或职称,它只是一段工作经历。教授是一种高级职称,比教授低的有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过去的教授不一定是博士、硕士,甚至连学士也不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教授可以拿到行业的最高职称津贴,博士后只是一种工作经历免联考在职研究生,而博士、硕士、学士只是证明他们在相应的学习阶段哈佛博士后的级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有什么区别?来看看网友们怎么说,顺利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网友五:

教授是一种职称,并不是一种学历,所以和学士、硕士、博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教授是教师行业中的最高级学衔,是相当厉害的。目前如果想到大学任教,一般都需要博士学历,刚到学校的话,一般也仅仅是讲师,如果任教的几年中表现不错的话可以晋升到副教授,进而晋升到教授,不过这个晋升很艰难,许多老师任教好多年都还是讲师。

网友六:

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学位叫学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学位叫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学位叫博士 。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的一段工作经验。教授是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

虽然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甚至进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工作过,但不一定就能很快评上教授。反过来说,虽然教授没有较高的学历或者学位,但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长期学习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教学经验、研究经历比较丰富,他仍然可以当研究生导师。

莫斯科国立大学管理科学博士后发展计划

(可以官网公示的博士后项目)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后,我在哈佛做博士后——一位日本聋二代的故事

本期嘉宾:

福田望,日本聋二代。现在哈佛大学语言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她同时还是三个聋孩的妈妈。

主要观点快览

家庭:我是个聋二代

我在日本大版出生长大,我的父母都是聋人,我家三个姐妹也都是聋人,我是老二。

我爸爸这边有六个兄妹,其中我爸爸和一个叔叔是聋人;我妈妈这边呢,妈妈以及一个小姨是聋人。每到新年聚会,我们去外婆家我能和小姨手语聊天,去奶奶家也有一个聋叔叔可以交流。其他亲戚就不行了,只能保持礼貌的微笑。后来我上学学会了书面日语后,才能和其他亲戚写字沟通。

上学:我恳求父母送我去聋校

我出生在1980年代,当时日本的聋教育正面临一个转向,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口语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开始探索其他的更有效的聋教育方式。

当时日本每个县都有两所聋校,全日本有61个县,也就是有122个聋校。我生活的大阪是个大城市,有三所聋校,每所聋校的传统不同,有的注重口语教学,有的重视手语教学。我妈妈送我上了一个重视口语教学的聋校。这样,我在家里打手语,去学校学习发声说日语。

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好,语训效果也不错,老师跟我妈妈说可以送我去普通学校念书。所以我初中就去普校读了三年。

这三年,看成绩单我还是读得不错的,但是我的状态却非常不好,因为普校没有手语翻译,没有任何支持体系,我只能依靠FM系统的助听器,虽然可以听到老师的声音,但是环境声音也很干扰我。我非常非常努力,就是希望能达到家长和老师对我的期待。但是这样一天又一天下来,我觉得太累了!而且在普校,我是个需要帮助的残疾孩子,我是个特殊的例外!我需要依靠助听手段才能跟上老师和同学在说什么。这样一天一天下来,很多小的障碍不断累积,终于形成了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

聋孩子上普校还有一个最大的潜在伤害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后,我在哈佛做博士后——一位日本聋二代的故事,是很多老师和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普校的聋孩很可能被剥夺发展友谊的机会( ),因为在普校上学的聋生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这是非常真实而又残酷的现状。然而对于中学时期的孩子来说,朋友又是最为重要的!

到了要升高中的时候,我实在受不了了,我恳求我的父母把我转回聋校,因为在聋校我和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聋人,我们才是正常的,我不用去适应谁也不用去迎合谁,我不再有额外的精神上的疲惫。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可以轻松打着手语交到很多朋友,而不是很费力地去说日语,去看别人的口型来交流。因为大家都打手语,我在聋校可以从和老师、和同伴的闲聊中得到很多信息,而在普校,我经常是被屏蔽在这些聊天之外的。

高中生都渴望有自己的朋友圈。我当时特别想找人一起打篮球。而日本的聋校都重视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柔道、田径等项目,却很少关注篮球。所以我就上网找球友,居然找到六个同龄人愿意和我一起打球。这些人都是普校的重听或聋人学生。他们有的住的很远,需要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我们打球的地点,就是这样,我们每周末都坚持碰面打球。他们有的完全不会手语,我就教他们手语。因为我自己也上过普校,我非常能理解他们在听人学校的压力。手语成为我们友谊最坚固的纽带,我和这六位球友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到现在我们都快四十岁了,还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份友谊对我太重要了!

大学——老师的坚持我才上了本科

我那个时代日本聋人家庭的聋人孩子大多没有什么远大志向,父母对孩子也没有什么很高的期待,所以孩子的发展自然也就受到限制,缺少选择的机会。

2000年,我高中毕业,当时我就想上个大专学一门手艺,然后和我父母那样当个理发师,养活自己就行了。可是我的老师坚决反对,他认为我一定要去上大学本科!老师给我妈妈打电话,说我很聪明很有潜力,我能坚持打篮球说明我很执着。他知道我们家的顾虑主要是经济方面的,他告诉妈妈我可以申请助学金,大学本科毕业后可以去聋校当老师等等。回想起来真的觉得非常幸运,能遇到了解我潜力的老师。老师终于说服了我妈妈。我考上了在日本京都的佛教大学,这个学校有专门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学校里也配有手语翻译。我顺利读完大学,也拿到了教师资格证。

我现在还和高中的这位老师保持联系呢。我到今天仍然很感激他。当然他也非常骄傲我现在在哈佛做博士后。

赴美留学

我大学毕业后打算去聋校当老师,但当时我也想看看是否能有机会再读个硕士。我就上网搜聋人奖学金,找到了日本基金( ),这个基金给聋人/重听人提供奖学金。我就试着申请了,没想到居然很顺利得到了资助,来美国读硕士。

2007年八月我抵达美国加州北部。一切都要从头学,我不会英文也不会美国手语,就像个婴儿要从爬开始学起。所幸我有坚实的第一语言基础(日本手语和日语)和学习语言的能力,我很快学会了美国手语,也学会了英语书面语。

我到加州有个事情很意外。因为来美国之前看过很多信息说美国人都是吃汉堡薯条这样的垃圾食物。到了加州我发现这里的亚洲美食非常多,而且北加州的湾区很开放很自由。当时湾区也有不少聋人移民,一年的时间我学了很多新东西,也学会使用代拨电话(video relay , VRS)。我在日本从没使用过VRS。有了这个代拨电话服务,突然间我就可以联系世界了,遇到紧急情况也不用担心找不到朋友来帮忙了,只需要拿起手机拨通号码,就能连接到手语译员的视频,然后由手语译员帮我去打电话。这个服务简直是太棒了!

我记得小时候,因为我们全家都是聋人,有次爸爸突发疾病,我们没有人能打电话叫救护车,只能半夜跑去敲邻居家的门,请邻居帮忙打电话。还有的时候申请救济补助需要填表,我们不明白但又不想让邻居知道,只能找教会的人来帮助我们打电话咨询,真的特别麻烦别人。有了VRS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

我在加州学习了两年语言,然后进入了位于华盛顿的加劳德特大学( )硕士项目。2年后我获得语言学硕士毕业,在一所聋校担任行政工作,同时也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兼职做研究员。那个时候我已经结婚了,我的美国婆婆鼓励我继续申学。于是2015年,我又申请到加劳德特大学读博。

从2015-2020读博的五年间,我生了两个孩子。生活重心完全变了,喂奶、做饭、接送孩子,自己还要上课、交作业、发论文……太多要做的事情,非常不容易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后,我毕业了!

我博士毕业正好就赶上2020年的新冠疫情开始了,工作非常难找。我参加了不少网络面试,终于找到麻省弗莱明汗州立大学( State )的工作,我全职工作了3年。

到哈佛做博后

2023年我幸运地获得了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其实做博后之前我先给哈佛大学的语言学系Kate 教授的 & 实验室做了两年手语顾问。

哈佛大学真是太棒了,因为资金雄厚,加上Kate的努力争取,实验室无障碍做得很好。一般只要我提出手语翻译服务的申请,都可以给我派翻译,根本不用担心经费不够,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翻译不好找。

我也在哈佛开美国手语课程,因为这里有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我非常喜欢教他们手语。

我的三个孩子

我和我先生都是聋人,我们三个孩子也都是聋人。老大是女儿,今年十岁;老二是儿子,八岁,最小的女儿五岁。三个孩子都在麻州的聋人学校上学,学校采用美国手语和书面英语双语教学,老师们都会手语。

三个孩子现在都在聋人学校,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很开心。我暂时不想让他们去普校。我希望孩子们长大一点,成熟到能够清晰表达自己、能够理解周围世界、知道如何和手语译员合作之后,再考虑是否送他们去普校接受融合教育。我们所在的聋校也鼓励聋孩子可以先去普校试读半天,不用转学。等到孩子适应普校后再考虑是否要转过去。

为了让孩子了解和适应这个社会,我鼓励他们和健听孩子一起打球,我认为体育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孩子们通过体育可以学会和听人世界打交道的方法,学会和听人同龄人相处,学会使用手语翻译。

我的大女儿长大想当律师,在美国是有聋人律师的。虽然我知道法学院学费高昂,我还是鼓励她追求梦想。八岁的儿子想要当警察,因为他要改变美国的持枪政策,因为日本就没有枪。老三现在才5岁,还没明确目标。但我会鼓励孩子们去追求更高的梦想。

我在家里和孩子用日本手语和日语,爸爸用美国手语,三个孩子还需要学习英语书面语。所以孩子们会四门语言。我希望他们能把英文读写学得扎实,这对他们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很搞笑的事情:我的三个孩子认为日本的聋人比美国多!我老公是美国聋人,孩子的爷爷奶奶都是听人,这边没有其他聋人亲戚了。但是孩子们回日本见到我的家人,发现聋人很多,不仅外公外婆是聋人,姨父姨妈是聋人,还有六个表兄妹都是聋人!

最大的好处是每次带他们回日本我都可以很放心地把孩子扔给我的娘家亲戚,我和我老公自己出去嗨。

我的期待

日本的聋教育和无障碍方面至少落后美国30年。近年来日本的聋校数量不断下降,而且很多学校已经不用“聋校”作为校名,而是“特殊教育学校”;媒体也用“听障”这个词,而不用“聋”。我感觉到日本手语的岌岌可危。

我希望和学者们携手一起来呼吁对手语的重视。我和同事们合作出版了一本日语写的书,我写了其中一个章节:The right to learn Sign (学习日本手语的权利!)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美日交流的桥梁,多做一些搭桥工作,做对比研究。

我也希望中国聋人未来会有更多机会,更多被看见被接受。希望中国聋人更多看到自己隐藏的潜力。通过知识赋能,希望社会无障碍系统能更加健全,让聋人能实现梦想,生活越来越好!(本期照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END

采访 | 肖晓燕

文稿 | 肖晓燕

排版 | 蔡鸿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ewei.guojishuobo.com/hafo/11515.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