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地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中山大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附属医院,综合排名全国第六位,医疗技术力量雄厚,是华南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重要基地。入选者将在刘斌教授与毛铎教授共同指导下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二、合作导师介绍
刘斌中山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科学院院士,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acs , , 等多个期刊执行主编、副主编及编委。
刘斌教授致力于先进功能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及能源中的应用研究,并因其研究成果荣获多项奖项,包括2008年新加坡科学技术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2019 美国化学会纳米讲座奖,2014-2020年汤森路透世界最具影响力及引用前1%材料科学家等。
毛铎,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现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担任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6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2016-2021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刘斌教授。
近5年代表作发表在: 、chem、、 等国际知名杂志。总引用18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42次。受邀担任 、、 等多种期刊审稿人。
三、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研究方向是荧光诊疗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聚焦于开发智能响应性荧光光敏、光热材料,并将其应用于体内抗菌治疗、抗肿瘤免疫治疗以及基因编辑等新兴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方向,为临床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新的工具与策略。
课题组研究经费充足,与国内外知名课题组以及与院内临床科室开展长期紧密合作。课题组所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拥有国际领先的生物医学与材料学研究平台。因科研工作需要,现公开诚聘博士后2名与研究助理1名,同时招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四、岗位及条件
1.博士后
(1)具有国内外高校博士学位(毕业三年以内)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中山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山大学联合团队生物材料方向博士后与研究助理,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者优先。
(2)具有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相关专业背景者优先。
2.研究助理
(1)具有国内外高校硕士或以上学历。
(2)具有扎实的有机合成、材料合成、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相关专业背景者优先。可独立承担研究课题,发表过研究论文者优先。
3.研究生招生
(1)具有化学、材料学、医学或生命科学背景优先。除根据国家、中山大学及医院相关规定提供补助外,另根据工作成果提供绩效奖励。
(2)优秀者可提供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机会。
五、岗位薪酬待遇
(1)薪酬:研究助理年薪10-12万,博士后基础年薪约30万,具体待遇面议;
(2)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相关管理规定聘用,购买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
(3)博士后根据文章发表及基金申请情况给予额外科研绩效奖励国外在职学位班,积极推荐优秀博士后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深造;
(4)研究助理工作期间成绩优异通过考核可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六、简历投递
请有意应聘者将简历发送至邮箱。
新加坡国立大学 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彦研究员
陈彦,女,中药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口服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的学术带头人。1988.9~1992.7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学士学位;1992.8~1999.7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制剂研究室,实习研究员; 1996.9~1997.9中国药科大学进修;1999.8~2005.7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制剂研究室新加坡国立大学 药学院,助理研究员;2000.9~2003.7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硕士学位; 2005.9~2008.5南京中医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彦研究员,获中药学博士学位; 2005.8~2010.7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制剂研究室,副研究员; 2006.11~2007.5美国休斯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7.12~2012.12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 2010.10~2011.4新加坡国立大学药学院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高级访问学者;2010.8~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制剂研究室,研究员;2013.1~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为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第三期、第四期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第四期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八批高层次人才,江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药学会新药研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部省级纵、横课题41项,成果鉴定35项。主持完成项目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基于ADME/Tox系统的中药方剂四逆散配伍机理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仿木马蛋白的新型中药口服载体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夏枯草及复方三草方抗肺癌物质基础研究”;江苏省省公益研究服务和条件设备专项“特色方药现代剂型优化技术研究”;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通脉滴丸精制技术与过程动态质量控制的研究”;江苏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江苏名医效方研究开发与评价业务建设(制剂)” ;江苏省中医药局项目“中药复方自微乳技术的研究”;江苏省中医药局项目“葛根黄酮微丸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江苏省中医药局项目“淫羊藿三七组分生物药剂学特性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双功能薏苡仁组分“类过饱和”微乳肝靶向释药系统的构建及抗肿瘤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源于肠道吸收网络的淫羊藿总黄酮仿生酶解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淫羊藿F5黄酮仿生酶解口服给药系统的生物利用度与药效学评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八批高层次人才项目“抗肺癌活性组分DTY总生物碱生物药剂学性质研究”;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项目()“中药多组分纳米载药系统及分子药剂学研究”;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支撑计划()“馨月舒微丸(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新药临床前研究”。
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6篇,其中第1作者和通讯作者96篇,SCI论文25篇,EI论文1篇,ISTP论文2篇。获奖成果27项,其中部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市厅级一、二、三等奖13项。2013年“方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多维结构质控体系及在丹参制剂等的应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中药ADME/TOX (肠吸收屏障网络)研究技术与中医药研究应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肠吸收屏障网络对中药活性成分吸收转运调控与意义”获江苏省政府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3年“中药活性成分纳米制剂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获国家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0年“难溶性药物高效增溶新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获国家教育部国家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中药多组分纳米载药系统的设计、构建与优化”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4年“通脉滴丸精制技术与过程动态质量控制的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0年“中药多组分自组装纳米载药系统的设计、构建与优化”获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中药物质基础的组分结构理论与多维结构质控技术研究及其在中药产品过程质控中的应用”获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丹参酚酸制备与多维结构动态质控技术在丹参滴注液的应用”获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几种具代表性中药物料的微丸制剂技术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7年“几种具代表性中药物料的微丸制剂技术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奖三等奖;2010年“基于活性成分转化-肠吸收屏障网络耦联作用的中药炙淫羊藿炮制机理研究”获南京市政府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年“中药及其复方多组分微乳/自微乳技术的研究”获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8年“中药复方ADME/Tox系统的研究”获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方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与多维结构质控技术”获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中药微丸制剂理论与技术研究”获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5年“必通煎剂治疗肝火亢证型高血压病的研究”获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4年“健脑灵颗粒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研究”获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8年获江苏省第四届优秀青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优秀青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2008年“基于活性成分肠吸收的中药淫羊藿炮制机理研究”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1年获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 2013年获“天江杯”江苏省十佳中药人物奖。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药9项,已有6项获得新药临床批件。申请发明专利35项,已有30项授权,其中第一发明人20项,已有17项授权。培养硕士研究生19名,1名硕士生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奖,1名硕士的学位论文获得江苏大学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