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7日,中国-新西兰国家公园建设研讨会在北林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园林博物馆、新西兰林肯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新西兰林肯大学中国人,学术交流丨中国—新西兰国家公园建设研讨会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风景园林》杂志承办。出席当天研讨会的有国家发改委主管部门领导;主办和承办方代表;部分国家公园试点地区代表;以及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代表,兄弟院校、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媒体记者等约300人。
出席研讨会的嘉宾和领导有: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彭福伟副司长、北京林业大学李雄副校长、中国园林博物馆李炜民馆长、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向荣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杨锐教授、新西兰保育部 for the Lower North Mist. 、新西兰林肯大学Mist.Mick 教授、新西兰毛利人代表Mist Teoti 、新西兰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Mist. Warne。
此外,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国家发改委袁淏处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承照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朝枝教授、中国园林博物馆园林艺术研究中心陈进勇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张玉钧教授、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代表,兄弟院校、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媒体记者等。
研讨会的上下午四个环节分别由北京林业大学蔡君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庄优波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张茵副教授以及北京林业大学丛丽博士主持。
领导与嘉宾致辞
中国-新西兰国家公园建设研讨会正式开幕,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董丽副院长担任主持。李雄副校长、李炜民馆长、Teoti 先生、杨锐主任和王向荣院长分别发表了开幕致辞。
北京林业大学李雄副校长代表北京林业大学对前来参会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与会的各位来宾介绍北京林业大学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希望北林师生为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贡献力量的深切期望。李雄教授强调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对新西兰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的经验表示赞同,并希望我国能学习新西兰国家公园的先进管理理念,为建设国家公园提出新举措。
中国园林博物馆李炜民馆长阐明了中国新西兰国家公园建设研讨会举办的重大意义,表示国家公园是处理自然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方式,并指出美国、新西兰各自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李馆长提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各种类型保护地,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的研究,进行合理的符合国情的资源分类、整合,完善管理系统。
新西兰毛利人代表Teoti 先生用一首毛利语诗歌表达了对于北京,中国和新西兰山、水、自然的美好的祝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杨锐教授用轻快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此次中国-新西兰国家公园研讨会的顺利开展表达美好祝愿,此次会议的开展有利于风景园林与遗产保护方面的发展,随后讲述了我国云南最早的国家公园实践项目,也是自己博士论文改进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的体系实践研究的思路来源。强调目前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只到18%。最后表示此次会议的将举办是十分有必要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向荣院长首先向前来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说明了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形式。王向荣院长提出,中国与美国国家公园存在巨大差异,在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会面临很多难题。中国的国家公园必须与国家特定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环境相关联。建设中国的国家公园,不可能理想化和简单化,不可能直接引进国外的理念,也不可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成经验。王院长希望能通过中新两国学者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中国国家国家公园建设贡献智慧。
主题演讲
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蔡君教授、张茵副教授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庄优波副教授的主持下,九位嘉宾分别发表现场演讲。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彭福伟司长就《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进展与展望》进行报告。彭司长首先介绍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背景: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存在缺少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缺乏科学完整的技术规范体系、割裂化多头化碎片化管理乱象并存、社会公益属性和中央地方管理职责不明确、土地及相关资源产权不清、保护管理效能低下过度开发等六大问题。随后,他介绍了现阶段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总体安排:预计在2020年前,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最后,彭司长对国家公园的建设方向做出下一步的考虑和设想:以树立正确理念为核心,明确国家公园发展方向;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为基础,建立统一事权、分级管理体系;以系统保护理论为指导,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以社区协调发展制度为依托,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社区协调发展制度为依托,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目标。
新西兰林肯大学景观设计学院Mick 副教授,以《The past and of New Parks》为主题,先阐述国家公园的重要性,为什么保护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地方?国家公园的共同点有以下几点:它是我们世代的家园、生活地,生物多样性,有趣的游憩项目。随后介绍新西兰国家公园的规制、管理机构,并介绍其主要成果是开展户外游憩、强化公众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随后介绍案例:麦肯齐旱地公园、国家公园村庄发展、阿拉拉湿地种植策略、普纳凯基实验室、新地-多功能森林和农场等。最后Mick教授表示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新西兰可以从中国了解如何提高国家公园的社会、社区和文化价值。中国可能会从新西兰学习如何改善国家公园的环境价值观。
杨锐教授就《理想的中国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结构》一题发表演讲。演讲中,杨锐教授首先对“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地”、“保育”与“保护”两对概念进行了区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演讲者理想中的中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地体制应该覆盖狭义(国家公园)、广义(18%的自然保护地)和泛义(但凡有自然保护功能的区域,专用或兼用于自然保护的土地)等三个层次,以及全球自然保护目标;同时介绍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与自然保护现状,规模与空间布局,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地体质建设的构想。
认为,自然是我们的民族认同感的核心。而它的支持部门,自然环境保护署是New Story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土地调查、野生动物服务机构、森林服务三个独立机构的组合组成。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向世界传达其价值。开阔的空间、开放的心态、开拓的思维是贯穿其中的。他认为,保护区丰富人们的生活,保护区巩固了我们的幸福和财富。新西兰的自然资源丰富,动植物多样性体征明显,而新西兰人与自然环境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塑造了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自然环境保护署正在积极保护我们独特的环境。通过投入心力,劳力和思考力使得自然变得更加生机盎然。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朝枝教授就《旅游投资风潮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公园运营》进行报告。报告中提到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旅游需求急速增长以及政策倾向等原因,大量资本进入到旅游产业中来。投融资渠道多样化并不断创新,融资方式以债权融资为主。投资模式以景区、饭店、旅行社为三种基本模式。资本运作方面PPT模式(- )增势迅猛。遗产资源投资商以卖手续、卖理念、卖门票、卖名气、卖土地、卖项目等为主要的营利模式。景区门票以建设游道、索道、观光车和其他消费设施等方式扩大收入。由于其中涉及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旅游资本与国家公园建设之间存在着诸多如门票收入、开发建设、承载力、……等方面的冲突,这些问题在国建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最后提出了统一标准、分类管理、功能分区和分期投资发展等在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规避旅游资本冲突的方法和措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承照教授以《保护地功能分区的行为分析法》为主题,讲述其早期在黑颈鹤栖息地保护的研究实践中思考,产生对保护地功能分区的独到见解,跳出传统的保护地划分方法,提出4+1的分区模式,分别是荒野保护区、生态保育区、传统利用区、风景展示区、综合服务区,并强调行为分析法是识别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结构与边界的重要方法 。最后提出一个思考问题——“为仕么世界各国保护地分区如此多样不统一?”说明对保护地的核心价值观不统一,面临的矛盾不统一,管理水平不统一。中国需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保护管理道路。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张玉钧教授就《国家公园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进行报告。他从国家公园的功能方面入手,指出政府、组织、社区、企业等多角色的参与机制。其次,张教授就政府参与的具体模式进行深入的剖析;而NGO参与方式则是通过合作、委托、审核、评估四个阶段进行推进式建设。对于社区参与方面,在国家公园建设上,我们首先要认可社区居民的身份角色,增强社区居民的身份认同感。而地方知识体系的建立也是当地地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社区参与的五大角色也有各自分工相辅相成。他还补充,企业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用部分。最后张教授总结,分析众多角色相互之间的连锁关系与参与机制,为建立国家公园发展共同努力。
Warne 先生讲述了毛利民族中的一支——土荷部落(TUHOE)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之后又重新寻找自己与土地的联系的故事。土荷部落世代藏身于新西兰东北部的蒂乌雷雷瓦山脉(Te )深处,居住在鲁阿塔胡纳()村附近的森林里。由于Te 国家公园的建设,土荷部落被政府赶出了自己生存的土地。后来,土荷先知Rua 在偏远的区域建立了新的社区,但在1916年,由于涉及煽动叛乱,Rua 遭到了新西兰警方的袭击,警察杀死了他的儿子和叔叔。Rua 由于因抵抗警方而被判监禁一年。直到2013年,政府与土荷部落签署和解条约,2017年,土荷人要求赦免Rua ,最终被纳入和解条约之中。
中国园林博物馆园林艺术研究中心陈进勇主任就《国外国家公园对中国的启示》发表演讲。首先陈进勇对国家公园的定义进行阐述,并介绍多个国外典型的国家公园,如黄石国家公园、新西兰国家公园、南非国家公园、肯尼亚国家公园、桌山国家公园、纳库鲁湖国家公园等。总结出国外国家公园有以下共同点,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有法律法规保障;共同的性质是免费或低收费;保护为主,少量干预;环保;科普教育;主要活动是休闲活动、运动。最后陈进勇主任提出,国外国家公园对我国国家公园的启示有以下几条,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顶层规划、合理布局、合适大小;整合资源新西兰林肯大学中国人,形成合力;分步实施,先易后难;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要有中国特色,在现有的体制下适度调整;保护为主,适度利用。
青年沙龙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博士研究生魏钰就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若干难点的蹊径——基于美、法经验》的题目进行汇报研讨。魏博士从中国难点的分析出发,详解美国体制,简析法国体制,最后根据中美法国家公园建设的共性和差距,挖掘借鉴价值和措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研究生曹越对《荒野保护地概述及其与国家公园的关系》一题进行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世界荒野保护运动发展概况。其次,总结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WPS )的建立与发展。随后,他整理汇报了中国荒野研究与保护概况。最后分析了“荒野” 与“国家公园”的关系。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历史与理论教研室讲师王应临以北京长城国家公园范围内的五个村庄为例免联考在职研究生,探讨中国建设国家公园体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社区发展问题。她首先介绍八达岭长城周边村庄的历史发展,随后从资本投入、管理政策和旅游资源的角度对村庄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五个村庄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对比。通过对比,讨论村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博士张婧雅认为自然保护管理实践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众多与祭祀封禅、宗教文化有关的名山可以说是中国现代“保护地”和“国家公园”的历史基因。而泰山作为古代御治山岳其典型性更为突出。她首先从古籍图文的考证确定中古代泰山管治范围,再从营构、建置、经营的角度阐述了古代泰山管治内容及方式,最后总结了古代泰山管治特征及启示。
新西兰林肯大学院系,携手共进,应对挑战!北京林业大学与新西兰林肯大学联合实验室授牌仪式及系列学术活动圆满举行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与新西兰林肯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达成合作协议,正式成立中国-新西兰·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并且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此次合作以两校校际合作为基础,旨在进一步加强校际、院际在科研方面的合作。
北京林业大学与新西兰林肯大学深化合作
共筑应对气候变化的学术桥梁
2024年6月18日下午,中国-新西兰·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北京林业大学成功举行。北京林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李倞教授、园林学院副院长赵晶教授、园林学院国际交流办公室郭子静老师、新西兰林肯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副教授、新西兰林肯大学国际部大中华区主任Jeff Sun主任共同出席了签约与授牌仪式。
仪式上新西兰林肯大学院系,携手共进,应对挑战!北京林业大学与新西兰林肯大学联合实验室授牌仪式及系列学术活动圆满举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赵晶教授对林肯大学代表的来访表示欢迎,强调了实验室成立对于促进北林、林肯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性。赵晶教授指出,此次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新西兰林肯大学院系,标志着双方在科学研究和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风景园林研究贡献力量。
新西兰林肯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副教授表示,非常期待与北林园林学院的合作能够带来创新的研究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北京林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李倞教授强调了学术研究合作的重要性,对新西兰林肯大学多年来的支持与帮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期待未来两院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包括学术交流、研究生培训、科研资源共享等。
最后,北京林业大学与新西兰林肯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进行了授牌仪式,并在会后合影留念。
副教授专题讲座:
深入探讨气候变化视角下的风景园林水管理
2024年6月17日, 副教授为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带来了题为“ for Water under ”的精彩学术讲座。
副教授的研究兴趣涵盖了景观教育学、景观可视化以及景观社会学,关注社会和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中易受洪水影响社区的脆弱性。在讲座中,她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风景园林水管理的影响,并探讨了景观设计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副教授的讲座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识,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启示。
国际学术研讨会:博士生研究成果分享
与 副教授的精彩点评
授牌仪式同日下午,李倞教授主持了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景观规划设计与社会行动”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李倞教授首先发表了开场致辞,随后北林园林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分别就绿道微气候与景观设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气候适应性公园规划设计、绿道使用行为、乡村景观规划治理以及社区低碳行动等议题进行了报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