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莱斯特 / 英国莱斯特,哈利·波特的魔法是科学还是幻想?英国学生发表了研究论文

英国莱斯特,哈利·波特的魔法是科学还是幻想?英国学生发表了研究论文

英国莱斯特评阅由大学的跨学科科学中心组织,试图给学生一个写作、编辑、出版和评论科学论文的机会。

即将在下月开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近日宣布将连映《哈利·波特》系列八部电影,令哈利·波特迷们兴奋不已。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英国的科研者研究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电影中出现的两种魔法,并发表了两篇论文来验证它们的科学性:吃下腮囊草的哈利·波特能在水下自由游泳,吃了生骨灵后就能在一天之内让摔断的骨头痊愈,这两种魔法看起来神奇又可信,但它们是真实、有科学依据的吗?

近日,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学生分别在跨学科科学主题杂志上发表了《鱼鳃草——带着鱼鳃溺水?》和《揭开生骨灵的魔法面纱》两篇论文。他们研究了J.K.罗琳的小说中年轻的小巫师哈利使用的两种魔法:吃下就能使人长出鱼鳃并在水下呼吸的鳃囊草()和能迅速长出坏损骨头的生骨灵(Skele-Gro)。

吃下就能使人长出鱼鳃并在水下呼吸的鳃囊草()

能迅速长出坏损骨头的生骨灵(Skele-Gro)

鳃囊草在“哈利·波特”系列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出现,哈利想要潜入湖底游泳时就借助了这种魔法。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Rowan 和Chris 对此做了研究。通过察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中哈利的鳃的大小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他们估计这对鳃的表面积应该有60平方厘米。随后,两人估算了黑湖的氧气含量以及游泳时可使用的最大氧气量,发现在那段时间内平均14岁的男孩“在水下以100%的效率要处理443公升的水”,也就是说,水流速度应该在2.46米每秒。

“如果哈利要仅仅依靠呼吸的力量把水通过鳃排出,那是速度非常快的。据资料显示英国莱斯特,哈利·波特的魔法是科学还是幻想?英国学生发表了研究论文,正常的呼吸速度是1.3米每秒,2.46米每秒几乎都是正常空气流量的两倍了,这对于哈利的鳃来说是不可能的。”他们在同行评阅的论文中写道。评阅由大学的跨学科科学中心组织,试图给学生一个写作、编辑、出版和评论科学论文的机会。

“在电影中,哈利频繁地闭着嘴游泳,这不是鱼类使用鱼鳃的方式。”他们补充道,“如果哈利是张开嘴巴英国莱斯特,让水进入喉咙并从鳃中出来,那么看起来他能在水下呼吸是可信的。如果不这样做,那他可以提取足够的氧气生存就是不合理的。”

除此之外,在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哈利的手臂在参加魁地奇比赛之后摔断,使用了有魔法的生骨灵。在第二篇论文中,Leah 、和 Roe三位学生写道:哈利的骨头断了之后,随后11点13分就被教授黑魔法防御术的老师吉罗德·洛哈特带走,大概11点50分,校医庞弗雷夫人给哈利开了生骨灵药方。哈利在24小时之内就痊愈了,因此作者们计算出他的骨头增长速度是“正常的骨骼重生速度的90倍,也就是说,1天相当于90天”。

他们还计算出,增骨所需要的能量“至少要千卡,输出功率6443瓦”,因此“生骨灵必须包含不可解释的魔法性,才能容纳如此巨大的能量,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应用在人体上”。

莱斯特大学在英国哪个城市,极具独创性的建筑大师詹姆斯·斯特林

在世界建筑迅猛发展的20世纪莱斯特大学在英国哪个城市,极具独创性的建筑大师詹姆斯·斯特林,建筑设计作品并不多的詹姆斯·斯特林凭借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设计获得第三届普利兹克建筑奖。在建筑设计领域奋斗了40多年的詹姆斯·斯特林,有着自己独有的设计准则与创新性。这位不拘泥于某种特定设计手法的世界顶级建筑大师,不喜标榜自己或把自己归类于某一主义,就像普利兹克奖评委们评价的那样:詹姆斯·斯特林是在通过自己的力量与成就推动着世界建筑事业的发展。他的建筑作品没有固定的风格,只要符合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一切可以调动融合的元素、样式都是可行的。詹姆斯·斯特林独特的风格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也为后现代建筑开辟了新的方向。

詹姆斯·斯特林的作品在得到建筑界肯定的同时,也引发了争议。正如罗伯特·克雷所说,“艺术和设计是开放的学科,对于某一既定的问题或情况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这也是此学科之所以会对许多设计师产生无穷魅力的根本所在”。好的建筑作品并非是众人都喜爱推崇的,就算是不知名的作品,有时也能起着启发性、引领性的作用。

詹姆斯·斯特林的主要设计作品包括:英国莱斯特大学工程楼(1959年~1963年)、德国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新楼和实验剧场(1977年~1984年)、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园地书店(1991年)等。詹姆斯·斯特林建筑设计作品极具多样性,令人很难从中探寻出固定风格的踪迹,正如詹姆斯·斯特林所说的那样:“我从来不会想到什么风格,我只会尽力去找出什么是完成每个委托最合适的方法” 。这使得他成为了备受欢迎与尊敬的建筑大师。他与诺曼·福斯特和理查德·罗杰斯并称为“英国建筑三巨头”,虽然他不像另两位建筑师那样为人们留下明确的技法与风格式样,但随着历史的沉淀,詹姆斯·斯特林创作的独特魅力渐渐显露出来。

>>> 成长经历

詹姆斯·斯特林于1926年出生在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次年全家迁至利物浦。1941年,詹姆斯毕业于利物浦夸里克高级中学;1942年,进入利物浦艺术学院学习;1945年~1950年,在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就读,并获得建筑学学位;1952年~1956年,詹姆斯·斯特林参加ICA独立小组从事建筑设计,同期作为高级合伙人与莱昂斯、伊斯雷尔和埃利斯合作,从此开始了他的建筑职业生涯。

作为英国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詹姆斯·斯特林的成名作是于1963年设计的拥有大型桁架结构的英国莱斯特大学工程馆,是当时欧洲最大的自然通风建筑。该建筑设计作品在1976年获得了阿尔瓦·阿尔托奖;1980年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1981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1986年获得了美国托马斯·杰佛逊金奖。在1950年至1957年间,詹姆斯·斯特林的建筑作品多为住宅,如1953年设计的伦敦北区低造价住宅、1955年~1958年的哈姆工地住宅等。1959年,他设计莱斯特大学工程馆后名声大噪,其建筑作品多为风格多变的博物馆,最为知名的有1977年~1984年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新楼和实验剧场、1979年~1984年哈佛大学萨克洛博物馆、1980年~1986年伦敦克洛美术馆等。

纵观詹姆斯·斯特林的众多作品,其建筑作品的风格与手法并没有直接性的联系,而是在回应时代变化的诉求。人们常为他贴上“后现代主义”等标签,但对他本人而言,这都是一种误解。詹姆斯·斯特林强调,自己的作品并非是“沉溺于愚蠢的后现代的自我放纵”,“功能主义”仍然是其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一切设计思想的基础莱斯特大学在英国哪个城市,他认为“功能主义”理论是“20世纪对建筑发展作出的主要贡献”。虽然这种极具强烈变换特性的手法让人们难以找到其作品共有的特征,但事实上,詹姆斯·斯特林的建筑作品中仍映射了其独有的设计思想。

>>> 设计思想

詹姆斯·斯特林一生看似都是在不断地探索现代建筑的本质,但并没有偏激的设计思想与狂热的宗教信仰。尽管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差异很大,但他总是秉持着“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在谈起设计哲学时他说到:“我坚信,对基址进行逻辑分析,并对项目作功能上的阐释,方案就不可避免地、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20世纪60年代后期,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提出了一种新的建筑思潮,该思潮主要反思、批判现代建筑流派的理论与实践,并由此导致了各领域文化理论与观念流派间的激烈碰撞。因此,20世纪70年代成为詹姆斯·斯特林建筑创作的分水岭:在此前的创作阶段中,詹姆斯·斯特林所承接的建筑项目多为功能性强、造价偏低的住宅;后一阶段则大多为博物馆等文化性大型项目,体现出了詹姆斯·斯特林更加尊重文脉、回归本质的设计思想变化。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建筑思想是追随着“人求物用”的工业革命而兴起的,其思想根源即当时盛行的“工具理性”,而建筑的功能主义最大的特点也正是工具理性。建筑本身是人为建造而成的,目的则是满足人们的居住、使用需求。倘若一个建筑徒有其表而不实用,那它是毫无意义的。詹姆斯·斯特林早期的建筑作品以功能性强的住宅为主。虽然这些住宅设计作品并不是非常惊艳,但“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讶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断地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詹姆斯·斯特林也曾指出:“在美国,我发现当我们向业主们提出一个方案时,我们从来不谈什么美学,而一切解释应以常识、功能和逻辑为内容。”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清晰的理性、注重功能,提倡新技术、新材料、中性色彩。这一点在詹姆斯·斯特林的建筑作品中有着清晰的体现。正如勒·柯布西耶所说,“设计是从内向外进行的,外部是内部的结果”。无论是詹姆斯·斯特林早期的作品还是后期的创作,“功能的传统和表达”一直是他所探索和思考的,这一思想体现在他的《地域主义》和《功能的传统和表达》两篇文章中。在这里,“功能主义不再是现代运动的结果,而是更久远历史的一部分。”

尊重文脉

“文脉”译自语言学中的一词,表示联系着“上下文”的关系。而建筑文脉是指建筑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和人文历史背景。建筑文脉是建筑物赖以生存的文化时空背景。“理解文脉对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尊重文脉的观点来进行建筑创作,是每一个建筑师的任务。”因受到当时建筑思潮的影响,詹姆斯·斯特林的设计理念也具有尊重文脉、探究建筑哲学的特点。早在1976年,詹姆斯·斯特林就试着恢复柏林街道建筑的旧有文脉,在此期间的作品总能体现出他对历史文脉的重视。詹姆斯·斯特林通常以采用相似布局、新旧形式相互融合、延续原有模式等方式协调建筑与环境文脉的关系。

建筑只有从生活自身出发,才能反映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哲学精神。美国建筑理论家Amos 认为,建筑没有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景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借以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詹姆斯·斯特林在当时被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环境中,还能秉持独创性设计思想为人们呈现独特的建筑作品,无疑为世界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 代表作品评析

1. 英国莱斯特大学工程系馆

( )

地点:英国莱斯特市大学

时间:1959年~1963年

英国莱斯特大学工程系馆( ) 建于1959年~1963年,是詹姆斯·斯特林的成名作。当时海外在职学位总裁班,其所在的狭小地段紧邻维多利亚公园,为了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使用空间,英国政府首次批准大学建造高层建筑。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的结构划分、材料运用既理性又有自己的独创性。建筑本身由一侧高起的塔楼与一个大型的机械实验车间所构成。由于空间的相对局限性,实验车间并不能进行外部造型的“大动作”,而室内空间部分则可以任意变化。为了保证车间满足充足的采光需求,詹姆斯·斯特林大胆采用大跨度的透明玻璃屋顶,整个屋顶呈45°尖角向上的形式衍生,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无一不体现出詹姆斯·斯特林对功能的讲究。

詹姆斯·斯特林有意独立出机械空气处理系统,通风烟囱与建筑构件的形式有利于穿堂风的形成,使该馆成为欧洲最大的自然通风建筑。其整体的设计形象既带有机器时代的特征,又与校园古朴的格调相协调。塔楼下面部分是两个阶梯教室,教室后半部分的下方向外悬挑,而且挑出的斜面墙也成为出入口位置的门头,两个塔楼则由中间玻璃交通井联系起来。“楼梯和电梯分别设于两个混凝土筒井中,里面还设置了卫生间和上下管道,这样可使两栋塔楼内的空间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布置和变化。”该建筑的纵向变化则是虚实结合,为了避免高层办公楼会给人们带来过于沉闷厚重的感觉,阶梯教室以上部分则采用了玻璃幕墙,与塔楼的另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栋建筑物独特鲜明的造型让其本身绽放出年轻、自信的活力。材料的搭配采用玻璃幕墙与红色瓷砖相结合,对比鲜明又朴实无华的特点与校园整体的格调相得益彰。

莱斯特大学工程系馆项目引发了人们对詹姆斯·斯特林作品的热议,一方面它的创新因素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对它的材料与造型的质疑与批评。但是,建筑的综合因素与特别的形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争论的话题,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与科学技术不尽相同,所以也无法在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出一个永远完美而无争议的作品。詹姆斯·斯特林将功能主义作为其设计的首要原则,他认为要对具体的环境条件以及地理人文关系进行合理的推理与决策,这也就是他解决建筑创新这一课题的重要路径。

2.德国斯图加特国立新美术馆

(Neue )

地点:德国斯图加特市

时间:1979年~1984年

1981年,詹姆斯·斯特林因德国斯图加特国立新美术馆获得了第三届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斯图加特国立新美术馆是一组群体建筑,由新美术馆、音乐教室、剧场、图书馆及办公楼等组成,建筑造形以及平面布局虽然复杂多变,但是整体风格尊重历史遗迹,平面布局以多边形块状结构与周边建筑融合。新美术馆的总平面呈U型设计,主入口位于U型的开口处。其主体建筑由上层的阵列室与下层的讲堂和餐厅构成。新美术馆所处地段有较大的坡度,詹姆斯·斯特林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特点和周边环境。从新馆后面的大街开始,一条曲折的城市公共步行道逐渐延伸,横跨东面的展室,穿过美术馆上层阵列平台,沿阵列庭院院墙盘旋而下,下到入口平台上。这条公共步行道把新馆同整个城市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部分。

在南侧的剧场通过餐厅与新美术馆的下层相连。音乐教室呈钢琴形状立于剧场后面,其外墙的曲面造型使得新馆建筑群的东南立面更加饱满。阵列庭院位于新馆中部,它一方面强调了整体布局的对称性,另一方面又由于公共步行道在半圆周里盘旋而造成自身的不对称性。这一空间的暧昧性使人们体验到一种富于戏剧性的空间感受。

新馆建筑造型相比同时代的建筑更加自由洒脱,詹姆斯·斯特林突破常规地使用了一般建筑师不常用的曲面、曲线、折线和波形线的构图元素。通常意义上,博物馆类建筑比较正式,一般都会带有一些较为严肃的纪念意味。为了使建筑带有纪念性,建筑师通常使用中心对称、大尺度、轴线等手法。但詹姆斯·斯特林并不想这样做,他反而运用了一种更为大众化和诙谐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美术馆建筑的理解。虽然在整体设计上仍然大面积地使用了和相邻传统建筑相同的外墙,以谋求和周边环境的协调,但带有粗野主义风格的混凝土排水口、粗大的管式扶手、颜色鲜艳的换气管及门厅明亮的曲面玻璃幕墙,都抵消了墙体强烈的庄重感。“与20多年前的莱斯特大学工程系馆设计相比,詹姆斯·斯特林在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设计中放弃了过去混凝土盒子式的构图方式,从而逐渐转向更活泼、自由、多变的建筑风格。”在詹姆斯·斯特林整个建筑生涯中,他始终秉承建筑的适用性及功能性,并且一直在探索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詹姆斯·斯特林在斯图加特国立新美术馆设计中,采用了与周边建筑相似的材料与尺度来调和整体空间,在空间功能上不仅扩大了美术馆展览功能的范围,使建筑物能容纳更多的艺术品,还将各种建筑流派的特征和历史传统符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一件展品,从而使观者对建筑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并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詹姆斯·斯特林是一位具有丰富创造力的建筑大师,跨越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且被冠以各种风格主义的标签,虽然前后期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部分作品也引发非议,但是他不喜高谈阔论自己的设计作品,而是以作品来体现他对建筑作品创作的不懈追求。正是由于建筑手法的独特,詹姆斯·斯特林成为了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启示音符”。(本文作者江滨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带头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琴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英国莱斯特大学校长,东西问|曹群:如何以音乐艺术教育融通中英文化?

中新社伦敦2月24日电 题:如何以音乐艺术教育融通中英文化?

——专访英籍音乐艺术教育家曹群

作者 欧阳开宇 彭欣怡

曹群是深耕音乐领域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二十年来英国莱斯特大学校长,东西问|曹群:如何以音乐艺术教育融通中英文化?,致力于中英国际教育合作,历任英国多所高校领导职务。在西方教育界工作多年,他对中西方的音乐艺术与教育实践有着独特见解。近日,曹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通过音乐艺术教育融通中英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音乐艺术对于消除文化隔阂有哪些作用?

曹群:音乐艺术是消除文化隔阂的一剂良药。首先,音乐具有表达和沟通情感的独特功能。作为跨越国界和民族的人类通用语言,音乐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聆听和欣赏彼此的音乐,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情感并产生共鸣,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其次,音乐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天然工具,是内涵丰富、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演出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人们可以窥探并了解其他文化的传统、历史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交流及良性传播。由于具备包容性,音乐艺术能够自然融合多种文化元素,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在互动和碰撞中有机结合、相互借鉴,也进一步丰富音乐的多样性。

2024年2月,留美音乐学子编排的“爱的回响——青年音乐家系列”在纽约世贸中心车站奏响。廖攀 摄

同时,音乐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音乐艺术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有助于塑造群体的共同价值认同。通过欣赏和创作音乐,可以加深对共同价值观的理解和体验,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不同的民族自然会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2023年末,我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电影遗产”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和“中国日”的演出,亲身体验中国的音乐艺术得到世界多国来宾的欣赏和欢迎。总之,音乐艺术在消除文化隔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沟通情感、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多元文化、提升艺术素养、塑造共同价值观及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包容,进而实现文化融合与社会和谐。

2022年4月21日,“2022巴黎•国际中文日”活动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法国的中文爱好者在活动现场用中文表演中国传统曲艺节目。李洋 摄

中新社记者:在多段教育机构管理经历中,您如何看待中英音乐艺术教育的差异?

曹群:中英两国在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方面截然不同,自然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比如在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中,通常侧重于技艺和表现,即通过强化系统的培训和表演实践,优化学生的音乐技巧和表现能力。鉴于此,通常教师注重的是技巧传承和艺术表演。英国则聚焦个性表达,即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创作推陈出新,发展独特的个性和艺术创造力,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通常采用传统的“一对一”的形式,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学习。这种方式注重的是技能传授和个体训练。而英国音乐艺术教育更倾向于采用项目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常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探索主题、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自主研习和创新。

教学内容方面,中国普通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通常以国粹即传统民族音乐为主,辅以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而英国的普通音乐艺术教育除了西方传统音乐外,还涉及流行音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以及各门类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

2023年11月,河南焦作,小学古筝社团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弹奏古筝。程全 摄

中新社记者:在中英音乐教育差异下,您在英国的教学有哪些来自文化差异的挑战?

曹群:挑战就在身边。首先来自理念和方法的差异。中国国内的音乐教育注重技巧训练和研习经典,而英国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和表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在可控的空间内调整观念和方法,不仅要适应英国音乐教育体系的要求,也要同时满足和匹配国际学生的期望值及接受能力。其次是克服语言和文化的沟通障碍,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思维方式差异。这需要从对方的视角出发,设身处地,融会贯通,尽量避免任何相互误解。再者是来自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或价值取向差异。需要与学生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值,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挑战还涉及文化敏感度和包容性,这需要格外谨慎。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需要正视、尊重和理解这些差异,保持相互信息对称和沟通渠道畅通,努力营造并维持一个包容和尊重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2022年8月,上海音乐厅,外国观众受邀走上舞台与艺术家互动,并了解中国乐器的魅力。张亨伟 摄

中新社记者:在艺术创作和教育实践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曹群:我负责国际事务,通常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一是不断引入有国际维度的课程,尽可能将这些课程纳入学校的主流教学计划中,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是组织国际交流项目,与其他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访。

三是组织各类国际文化活动,如不同的文化节、艺术节及主题讲座免联考在职研究生,邀请来自不同族群背景的人士分享他们的文化和经验。除以各级政府推行规定的方式推动此类活动,学校也聘任专职员工负责落实专项工作,使之制度化、常态化。

四是不仅为学生而且为教职员工提供跨文化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学习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

五是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各类国际项目和竞赛活动,为他们提供与来自其他国家的伙伴合作共事的机会。

2012年4月英国莱斯特大学校长,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开幕音乐会在伦敦卡多甘音乐厅举行,中英两国歌唱家同台演唱《长江之歌》。魏群 摄

中新社记者:在英国多年教育工作经历中,您如何应对并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曹群:英国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无论从种族或文化的意义来说,应对并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是常年在路上、永不停息的工作。我主张提供多元文化教育,体现在从幼儿到成人的教学大纲中。多元化教育的内容,包括多种文化的历史、价值观、习俗、风土人情等。其目的是通过多元化教育,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进各类文化的融合。

重要一环是创建一个包容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彼此的观点和经验。教师一般会通过引导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辅助组织多元文化活动,譬如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节或食品展等。另一行之有效的方式,则是通过训练和实践,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沟通的能力。通过教师组织跨文化交流项目或讨论,教导学生倾听和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想法和观点,学会正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元文化活动、交流项目、志愿者活动,深入了解其他文化,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2023年8月,伦敦国际中国音乐节首场音乐会举办,伦敦幽兰琴社演奏《梅花三弄》。欧阳开宇 摄

我也常年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及各种其他文化交流的机遇讲述中国文化。我所在学校每年的中国节日都会组织以中国留学生为主体的庆祝活动,并邀请英国师生和其他国家留学生及当地华人社团参加。在中国举办国际盛会期间,我们鼓励在校学生参与国内机构组织的各项活动,并结合教学讲述中国故事。从格里姆斯比、克罗伊登、华威郡、莱斯特、阿平汉到伦敦,凡是我工作过的学校都对华友好。这不仅体现中英两国人民的友情,也使在校的中国留学生倍感亲切和谐。(完)

受访者简介:

曹群,英籍华人,男中音歌唱家、教育家、音乐评论家。二十年来,在英国多所高校担任领导职务,尤其致力于中英国际教育合作。历任格里姆斯比学院副校长、克罗伊登学院副校长、华威学院副校长、莱斯特大学副校长、威斯敏斯特城市学院常务副校长、伦敦联合学院集团常务副校长、阿平汉公学高级顾问、欧洲国际学校理事会高级顾问、斯旺西大学国际顾问等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wei.guojishuobo.com/laist/13219.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