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斯坦福 / 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读几年,25岁博士毕业,哈佛双料华人女科学家,不考100分可能会更好

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读几年,25岁博士毕业,哈佛双料华人女科学家,不考100分可能会更好

庄小威是哈佛大学的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庄小威曾是名震中科大的天才少女,15岁上大学,25岁博士毕业,34岁晋升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博士毕业后,庄小威计划留在大学做科研。考察后,斯坦福大学认为庄小威没有做过博士后,科研经历不完整,最终没聘她任教。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少天才,但像庄小威一样,献上自己的灵魂,不辜负自己天分的人不多。

——遇言姐

我不想说她是华人科学家,我不想说她是女性科学家,我觉得最合适形容庄小威博士的词是——世界顶尖科学家。

庄小威是哈佛大学的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又是化学,又是物理,又是生物,别人在一项学科上做出成就已经很难,她哗啦一下子把基础科学囊括了大半。

有一个有关庄小威的奖项介绍是这样写的——

两位大学教授的女儿,致力于生物分子研究,开创了一种成像方法使微观细胞结构变为可见。

庄小威曾是名震中科大的天才少女,15岁上大学,25岁博士毕业,34岁晋升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遇言姐很喜欢看庄小威的演讲,她的面孔消瘦而憔悴,但又那样的兴致勃勃,你可以感到那种纯粹的,把科研当作享受的愉悦。

庄小威今年50岁了,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她还有很多可以尝试。

边听评书,边写物理作业的天才少女

今年50岁的庄小威是江苏如皋人,爷爷奶奶家和外公外婆家仅仅相距10分钟的路程。

她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总是在学习和科研中自得其乐。

“我爸对他做的东西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满足感,我觉得我也有这种满足感。”庄小威说。

一次,父亲提问小威的哥哥,桌子上的一杯水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哥哥说出了重力以及桌子对水杯的支撑力。

父亲问孩子们还能不能想到其它的力。

庄小威回答:“也许是空气。”

这个回答令父亲高兴不已。

当时,庄小威还没有上小学。

庄小威从小就是个天赋禀异的孩子。

幼年时在爷爷奶奶身边,没上过幼儿园,5岁入学直接上二年级,10岁离家去北京和苏州读科大少年班预备班,自己照顾自己。

庄小威是第一届苏州中学科大少年班预备班的学生。

那一年,预备班从全国招了22个学生,其中,女生只有5个。

当年的物理老师对庄小威印象深刻。说她上课十分专注,考试经常是第一名。

中学时,庄小威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比赛第一名。之后,15岁的庄小威以600多分的成绩考入科大少年班。

在少年班读书时,庄小威有两件流传下来,学弟学妹口口相传的事——

一件是边听评书边写原子物理作业,一件是四大力学考试门门都是满分。

遇言姐一直认为,物理是给最聪明的人学的。

上大学的时候,遇到物理系的同学,大家都要赞一声wow。

在少年班,庄小威对物理发生了强烈兴趣。物理的严谨与对称,让她痴迷到了几近病态的程度。

“物理非常非常的美,很合我的口味,不要死记硬背,注重逻辑推理,一连串下来,理解了也就全部学会了。”庄小威说。

庄小威还是名文艺青年。

四年级时,庄小威第一次读《红楼梦》,觉得这是天下最好的书。

读完之后,她很伤心,不是因为小说的悲剧结尾太凄凉,而是因为这么好的一本书读完了。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庄小威几乎每天都在重读《红楼梦》,一遍遍读来很多地方都背下来了。

许多年后,庄小威已经是哈佛教授了,她仍然喜欢小说和电视剧,毫不讳言自己爱看婆媳矛盾、家长里短这些“恶趣味”的故事。

她仍然喜欢一心二用,一边放着国产电视剧,一边搞她的科研实验。

而且,不管怎么折腾,她的眼睛都是1.5,从来没戴过眼镜。

“能证明自己是错的

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19岁时,大学毕业的庄小威进入加州伯克利读研。

90年代初的美国跟现在大不一样,那时候的美国开放自信,不吝给五湖四海的人才提供机会。

庄小威说,当时美国的科研环境真的很好,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任何事情,天空才是极限。

在伯克利,庄小威师从华裔物理学家沈元壤先生。

与那个年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国学生一样,庄小威习惯于服从权威,认为书上写的都是对的,教授说的都是对的,论文写的都是对的。

是沈元壤先生教给她 (批判性思维)。

沈元壤告诉庄小威——

“不要轻易相信前人的结论,甚至不要相信自己的结论。

对于学术问题要反复论证,去证明自己大概率是错的。即使最后已经找不到什么漏洞了,也不能说这就是一个真理,只能说它离真理非常接近。”

读到沈元壤先生的这段话,遇言姐的心中充满了敬佩,这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严谨和谦卑,对真理的敬畏。

▲庄小威研究出的生物细胞分子成像技术,让不可见变为可见

▲庄小威用自己开发的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技术STORM,展示了细长神经纤维如何每隔180nm就被肌动蛋白的环加固

庄小威继承了老师的学术精神。

在她的科研生涯中,庄小威时刻保持怀疑态度,小心翼翼地避免太过希望自己是对的,从而导致潜意识让实验结果变得不客观。

“能够证明自己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庄小威说。

说到这儿,遇言姐想起来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生物学家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

小保方晴子正是犯了太希望自己对的错误,在没有足够实验依据的情况下,贸然发表论文,搞到身败名裂。

后来,被撤销论文,撤销学位,取缔科研资格的小保方晴子仍然坚持自己发现了新的细胞现象,也是因为太过渴望成功,而无法正视客观事实了。

由此可见,身为科学家保持客观立场是多么重要。

博士毕业后,庄小威计划留在大学做科研。

斯坦福大学有意聘她,庄小威一度十分得意,觉得自己一毕业就是大学老师了。

不得不说,名校对教职资质把控严格。

考察后,斯坦福大学认为庄小威没有做过博士后,科研经历不完整,最终没聘她任教。

大失所望的庄小威哭了一整天。

后来,庄小威说,自己当时的伤心是出于虚荣,而不是惋惜失去了科研机会。

痛定思痛的庄小威沉下心来在斯坦福做了3年博士后。

苦不堪言的博士后经历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读几年,被庄小威认为美妙极了。

她说,没有比博士后更快乐的阶段了,不需要考虑其它东西,唯一要做的就是学问。

也是在这期间,受到老师朱棣文的启发,庄小威从物理转向了生物。

在此之前,庄小威没有上过大学生物课,不知道DNA和RNA的区别。

有两年她什么也做出不来,哭了很多次,但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后来,庄小威说,斯坦福建议自己做博士后是对的。

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地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方法、积累思想,这对科学家至关重要。

“不考100分可能会更好”

华人圈一直因为庄小威跟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而耿耿于怀。

其实,即便没有诺贝尔奖的加持,庄小威也是顶尖级科学家。

她发明的单分子成像技术,被全世界实验室广泛应用,足以让她在生物技术发展史上留名。

此外,庄小威解释,做研究首先缘于热爱,其次是对人类有贡献,刻意朝着一个奖项去做,并不是自己的人生规划。

▲庄小威的先生也是一名科学家,她说自己经常因为陪伴女儿的时间太少而感到难过

哈佛的博士生都知道庄教授特别tough(强硬而难搞),要报名庄小威的实验室需要一颗强心脏。

庄小威不是故意刁难学生,她自己每天从早晨10点工作到晚上12点,不休周末,不放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务必对科研报以极大的热忱。

▲2018年,庄小威获得科学突破奖,奖金数额为300万美元。她从扎克伯格手上接下奖杯

总结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庄小威认为有4点很重要。

第一,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

庄小威从小就想做科学家,“因为很省事儿,没有外界干扰,一门心思想做好学问就行”。

第二,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

眼光和格局决定成就的大小。很多人喜欢做冷门的课题,觉得会比较容易出成绩,但大量人关心却束手无策的课题更值得去做,意义也更重大。

第三,持之以恒,要有耐心,耐得住寂寞。

舍得花很长的时间去做难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急于出成绩而捡便宜。“贪图便宜是很短视的行为,你做出来的成就也有局限。”庄小威说。

第四,科研需要一点幸运。

熬过了最初空空无所得的两年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读几年,25岁博士毕业,哈佛双料华人女科学家,不考100分可能会更好,庄小威终于做出了很棒的成果。

“我必须说,我是非常幸运的。”她说。

此外,在庄小威的故事中,令遇言姐印象很深的是,她后悔自己考100分。

前文提到过,大学时代的庄小威,四大力学都是满分。

但是后来,庄小威反省到,自己在执着于满分这件事上花的精力太多。

考95分,花95分的力气就能够达到。

但若从95分到100分,这最后的5分需要大量的额外努力。

“说不定不考100分更好”,庄小威说,“把时间用来多学些东西会更有价值,执着于追求完美有时候会浪费时间”。

庄小威的一些同学如今已是上市公司的老板,她也曾有带过的学生博士毕业后直奔华尔街。

这些人提起庄小威无不是满满的敬意,佩服她把一生都献给了寂寞的科研路。

搞学术如同打仗,一将功成万骨枯。

庄小威今年50岁了。

她的人显得憔悴而苍老。

在私下里,她的话不多,态度也温和,甚至有一点羞怯。

她聊天时语速很慢,面无表情,似乎在想别的什么。

但一旦站上讲台,她立刻变了个人,悠游自在,语言流畅,用词优雅,语法准确,整个人都在发光。

庄小威说英语的声音太好听了,即便是看不懂她的研究,我也能听好久她的讲座。

她外形非常朴素,从不化妆,不讲究穿,多年来留着短发,全身上下有一种求仁得仁的感动。

看着庄小威,你会感到,她是真心爱着科学,并且为此付出良多。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少天才,但像庄小威一样,献上自己的灵魂,不辜负自己天分的人不多。

追随真理,无问西东。

找到自己的天赋与热情,一辈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获得真实意义上的满足。

这是多么坚韧而幸运的人生。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读几年,在斯坦福大学读本科是什么体验?完虐你孩子的可能不是学霸,而是天才

提起开学演讲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读几年,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沉闷,昏昏欲睡的画风,但是斯坦福这场深刻的开学演讲确是一股励志的清流,振聋发聩,令人警醒。那么顶级名校斯坦福是怎样劝谏激励自己的学生的呢?接下来就跟着主页君一起看看吧!

我们中有太多人都把青春奉献给了四个字:“按部就班”。按部就班地上了高中、大学,读了研究生,找了工作;按部就班地找到了男女朋友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读几年,在斯坦福大学读本科是什么体验?完虐你孩子的可能不是学霸,而是天才,生了孩子。

在别人眼中,我们都是“优秀”的代名词,而你自己始料未及的是,在不断的“优秀”当中,我们却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平庸”。

1、“你要做什么?”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ith That?

我的题目提出的问题,当然,是一个经典的面向人文科学的专业所提出的问题:学习文学、艺术或哲学能有什么实效价值?

你肯定纳闷,我为什么在以科技闻名的斯坦福提出这个问题呢?大学学位当然是给人们带来众多的机会,这还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吗?

但那不是我提出的问题。这里的“做”并不是指工作,“那”也不是指你的专业。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我们的工作,教育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让你学会你的专业。

教育的意义大于上大学的意义,甚至大于你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所接受的所有正规学校教育的意义。

我说的“你要做什么”的意思是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所说的“那”指的是你得到的正规或非正规的任何训练,那些把你送到这里来的东西,你在学校的剩余时间里将要做的任何事。

2、“有一天醒来”

“ up one day”

你是如何从活泼能干的19岁年轻人,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

我们不妨先来讨论你是如何考入斯坦福的吧。你能进入这所大学说明你在某些技能上非常出色。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你追求卓越。他们送你到好学校,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榜样作用激励你更努力地学习。

除了在所有课程上都出类拔萃之外,你还注重修养的提高,充满热情地培养了一些特殊兴趣。你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参加私人课程。你用几个暑假在本地大学里预习大学课程,或参加专门技能的夏令营或训练营。你学习刻苦、精力集中、全力以赴。所以,你可能在数学、钢琴、曲棍球等方面都很出色,甚至是个全能选手。

掌握这些技能当然没有错,全力以赴成为最优秀的人也没有错。错误之处在于这个体系遗漏的地方:即任何别的东西。

我并不是说因为选择钻研数学,你在充分发展话语表达能力的潜力方面就失败了;也不是说除了集中精力学习地质学之外,你还应该研究政治学;也不是说你在学习钢琴时还应该学吹笛子。毕竟,专业化的本质就是要专业性。

可是,专业化的问题在于它把你的注意力限制在一个点上,你所已知的和你想探知的东西都限界于此。真的,你知道的一切就只是你的专业了。

专业化的问题是它只能让你成为专家,切断你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东西的联系,不仅如此,还切断你与自身其他潜能的联系。

当然,作为大一新生,你的专业才刚刚开始。在你走向所渴望的成功之路的过程中,进入斯坦福是你踏上的众多阶梯中的一个。再读三年大学,三五年法学院或医学院或研究型博士,然后再干若干年住院实习生或博士后或者助理教授。总而言之,进入越来越狭窄的专业化轨道。

你可能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律师或者公司代理人,再变成专门研究消费品领域的税收问题的公司代理人。你从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博士,再变成心脏病学家,再变成专门做心脏瓣膜移植的心脏病医生。

我再强调一下,你这么做当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在你越来越深入地进入这个轨道后,再想回忆你最初的样子就越发困难了。

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谈钢琴和打曲棍球的人,思考那个曾经和朋友热烈讨论人生和政治以及在课堂内容的人在做什么。那个活泼能干的19岁年轻人已经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

难怪年长的人总是显得那么乏味无趣。“哎,我爸爸曾经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现在除了谈论钱和肝脏外再无其他。”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或许你从来就没有想过当心脏病医生,只是碰巧发生了而已。

随大流最容易,这就是体制的力量。我不是说这个工作容易,而是说做出这种选择很容易。或者,这些根本就不是自己做出的选择。

你来到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是因为聪明的孩子都这样。你考入医学院是因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羡慕。你选择心脏病学是因为当心脏病医生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给你带来好处,让你的父母感到骄傲,令你的老师感到高兴,也让朋友们羡慕。

从你上高中开始,甚至初中开始,你的唯一目标就是进入最好的大学,所以现在你会很自然地从“如何进入下个阶段”的角度看待人生。“进入”就是能力的证明,“进入”就是胜利。

先进入斯坦福,然后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再进入旧金山大学做实习医生等。或者进入密歇根法学院,或高盛集团或麦肯锡公司或别的什么地方。你迈出了这一步,似乎就必然会迈出下一步。

也许你可能确实想当心脏病学家。十岁时就梦想成为医生,即使你根本不知道医生意味着什么。你在上学期间全身心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你拒绝了上大学预修历史课的美妙体验的诱惑,也无视你在医学院第四年儿科病床轮流值班时照看孩子的可怕感受。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要么因为你是随大流,要么因为你早就选定了道路,20年后某天你醒来,你可能会纳闷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不是说在宽泛意义的事情,而是它对你意味着什么。 你为什么做它,到底为了什么呢。这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这个被称为中年危机的“有一天醒来”的情况一直就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3、创造新活法的能力

your own life

真正的创新,是创造新的可能性,是创造你自己的生活。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或许中年危机并不会发生在你身上。让我告诉你们一个你们的同龄人的故事来解释我的意思吧,即她是没有遇到中年危机的。

几年前,我在哈佛参加了一次小组讨论会,谈到这些问题。后来参加这次讨论的一个学生给我联系,这个哈佛学生正在写有关哈佛的毕业论文,讨论哈佛是如何给学生灌输她所说的“自我效能”,一种相信自己能做一切的意识。

自我效能或更熟悉的说法“自我尊重”。她说在考试中得了“优秀”的学生中,有些会说“我得‘优秀’是因为试题很简单。”但另外一些学生,那种具有自我效能感或自我尊重的学生,会说“我得了‘优秀’是因为我聪明。”

我得再次强调,认为得优秀是因为自己聪明的想法并没有任何错。不过,哈佛学生没有认识到的是他们没有第三种选择。

当我指出这一点时,她十分震惊。

我指出,真正的自尊意味着最初根本就不在乎成绩是否优秀。真正的自尊意味着,尽管你在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都在教导你要相信自己,但你所达到的成绩,还有那些奖励、成绩、奖品、录取通知书等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来定义你是谁。

她还说,哈佛学生把他们的这种自我效能带到了社会上,并将自我效能重新命名为“创新”。

但当我问她“创新”意味着什么时,她能够想到的唯一例子不过是“当上世界大公司五百强的首席执行官”。我告诉她这不是创新,这只是成功,而且是根据非常狭隘的成功定义而认定的成功而已。

真正的创新意味着运用你的想象力,发挥你的潜力,创造新的可能性。

但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谈论技术创新,不是发明新机器或者制造一种新药。

我谈论的是另外一种创新,是创造你自己的生活。不是走现成的道路而是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谈论的想象力是道德想象力。“道德”在这里与对错无关,而与选择有关。道德想象力是那种能创造新的活法的能力。

它意味着不随波逐流,不是下一步要“进入”什么名牌大学或研究生院。而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父母、同伴、学校、或社会想要什么。即确认你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迈向自己所定义的成功的道路,而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生活,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给你的选择。

当今走进星巴克咖啡馆,服务员可能让你在牛奶咖啡、加糖咖啡、浓缩咖啡等几样东西之间做出选择。但你可以做出另外的选择,你可以转身而去。

当你进入大学,人家给你众多选择,或法律或医学或投资银行和咨询以及其他,但你同样也可以做其他事,做从前根本没有人想过的事。

4、道德勇气

Act on your

比想象力更难的,是按自己的价值观行动的勇气。

道德想象力是困难的,这种困难与你已经习惯的困难完全不同。

不仅如此,光有道德想象力还不够。如果你要创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独立思想者,你还需要勇气:道德勇气。不管别人说什么,有按自己的价值观行动的勇气,不会因为别人不喜欢而试图改变自己的想法。

具有道德勇气的个人往往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他们和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格格不入,更糟糕的是,让别人对自己已经做出的选择感到不安全或无法做出选择。只要别人也不享受自由,人们就不在乎自己被关进监狱。可一旦有人越狱,其他人都会跟着跑出去。

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一书中,作者詹姆斯•乔伊斯让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就19世纪末期的爱尔兰的成长环境说出了如下的名言:

“当一个人的灵魂诞生在这个国家时,就会有一张大网把它罩住,防止它飞翔。你们跟我谈论民族性、语言和宗教。但是我想冲出这些牢笼。”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其他的网。其中之一是我在就这些问题与学生交流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自我放任”。

“在攻读学位过程中有这么多事要做的时候,试图按照自己的感觉生活难道不是自我放任吗?”“毕业后不去找个真正的工作而去画画难道不是自我放任吗?”

这些是年轻人只要思考一下稍稍出格的事就不由自主地质问自己的问题。更糟糕的是,他们觉得提出这些问题是理所应当的。许多学生在高年级的时候跟我谈论,他们感受到的来自同伴那里的压力,他们想为创造性的生活或独特的生活正名。

你生来就是为了体验你自己的疯狂的:疯狂地打破常规,疯狂地认为事事皆有可能,疯狂地想到你有天赋之权去尝试。

想象我们现在面临的局面吧。这是对我们个体,对道德,对灵魂的一个重要见证:美国社会思想的贫乏竟然让美国最聪明的年轻人认为听从自己的好奇心的行动就是自我放任。你们得到的教导是应该上大学去学习,但你们同时也被告知如果你想学的东西不是大众认可的,那就是你的“自我放任”。如果你是自己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话,更是“自我放任”。

这是哪个门子的道理?进入证券咨询业是不是自我放任?进入金融业是不是自我放任?像许多人那样进入律师界发财是不是自我放任?搞音乐,写文章就不行,因为它不能给人带来利益。但为风险投资公司工作就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是自私的,除非它能让你赚很多钱。那样的话,就一点儿也不自私了。

你看到这些观点是多么荒谬了吗?这就是罩在你们身上的网,就是我说的需要勇气的意思。而且这是永不停息的抗争过程。

在两年前的哈佛事件中,有个学生谈到我说的大学生需要重新思考人生决定的观点,他说“我们已经做出了决定,我们早在中学时就已经决定成为能够进入哈佛的高材生。”

我在想,谁会打算按照他在12岁时做出的决定生活呢? 让我换一种说法,谁愿意让一个12岁的孩子决定他们未来一辈子要做什么呢?或者一个19岁的小毛孩儿?

唯一你能做出的决定是你现在在想什么,你需要准备好不断修改自己的决定。

让我说得更明白一些。我不是在试图说服你们都成为音乐家或者作家。成为医生、律师、科学家、工程师或者经济学家,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好,这些都是可靠的、可敬的选择。

我想说的是你需要思考它,认真地思考。我请求你们做的,是根据正确的理由做出你的选择。我在敦促你们的,是认识到你的道德自由并热情拥抱它。

5、不要过分谨慎

Don’t play it safe

最重要的是,不要过分谨慎。

去抵抗我们社会给予了过高奖赏的那些卑怯的价值观的诱惑:舒服、方便、安全、可预测的、可控制的。这些,同样是罗网。最重要的是,去抵抗失败的恐惧感。

是的,你会犯错误。可那是你的错误,不是别人的。你将从错误中缓过来,而且,正是因为这些错误,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由此,你成为更完整和强大的人。

人们常说你们年轻人属于“后情感”一代,我想我未必赞同这个说法,但这个说法值得严肃对待。你们更愿意规避混乱、动荡和强烈的感情,但我想说,不要回避挑战自我,不要否认欲望和好奇心、怀疑和不满、快乐和阴郁,它们可能改变你预设的人生轨迹。

大学刚开始,成年时代也才刚开始。打开自己,直面各种可能性吧。这个世界的深广远超你现在想象的边际。这意味着,你自身的深广也将远超你现在的想象。

柳橙网每天为关注留学的小伙伴提供最新留学资讯,关注柳橙网微信-了解更多留学热门动态,欢迎在线咨询柳橙网()。

学雅思,没方向?进入()填写表单,即可免费领取容量50G的雅思资料,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真题及答案。

斯坦福19年博士,【微讲座】西交出发,斯坦福/牛津博士录取-数/统申请及本科规划

讲座人简介

谢冉同学是西安交通大学15级少年班,17级数学试验班学生。她成绩优异,本科期间连续三年蝉联少年班与数学试验班综合排名专业第一,曾获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珠峰一等奖学金,彭康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于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分别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全部所修课程中获得满绩。

谢冉同学积极参加科研项目斯坦福19年博士,大二时“手足口病动力学模型研究与数据分析”项目评定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最终评级优秀。于大二暑假参加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IUSEP 暑期科研项目,在教授 Eric 的指导下研究双曲空间下的几何流,并合作论文 Curve Flow in Space。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Stark 的指导下合作论文 Tell BMDs Alter 。上述论文均已以第一作者投至知名SCI期刊。

谢冉同学积极培养外语技能,分别以665,609分通过英语四斯坦福19年博士,【微讲座】西交出发,斯坦福/牛津博士录取-数/统申请及本科规划,六级考试,在法语四级考试取得85/100分,评级优秀,以337,5.5的优异成绩通过GRE,以118的优异成绩通过托福,并考取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口译三级证书国外在职学位班,通过率仅为10%。

谢冉同学的努力得到了世界各大名校的认可,目前已收到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牛津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等校的全奖统计学博士录取。毕业后,谢冉同学将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统计学博士学位。

讲座内容简介

1.本科学期交换的申请及交换体验

2.托福、GRE备考经验

3.美国、英国申请要求异同分析

4.本科生科研的起步、进阶及方向探索

5.海外科研的体验和收获

报名方式

讲座时间:2021年7月20日(周二)19:30

讲座形式:微信群讲座,入群即可听讲座,错过还可爬楼补听

讲座人:谢冉

讲座主题:数/统申请及本科规划

报名方式:戳二维码备注学校+专业+年级即可入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ewei.guojishuobo.com/sitf/11688.html

xiao1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9238644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guojixuewei@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