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四大家族领骚晋商风云300年
明清时代的“襄汾商人”,这是一支曾经纵横大江南北、威震长城内外的“商师”精锐,一队曾经让皇帝老儿屡次弯腰借钱的商业群体,一个曾经让桀骜不驯的郑板桥躬身侍教的传奇商帮,一个曾经奠定山西近代工业基础的先驱,一个曾经领袖晋商群伦的商中翘楚,一个曾经完美演绎晋商绝响的民族工商业代表。
——题记
这样的豪门大户,过去的“襄汾”县比比皆是
成千上万的“襄汾人”成为明清时代商海中的弄潮儿,终于催生出了数以百计的大商大贾。纵览那部厚重的《晋商史料全览·临汾卷》,“襄汾商人”那举国无双的宏伟业绩让我们不能不叹为观止。
这部百十万字的重要历史文献,在收录的18个平阳府“商业家族”中,有8个来自今天的襄汾县域,其中原太平县的占了7个;在收录的25个平阳府的“商界人物”中,有10个来自襄汾,其中原太平县的占了8个;在收录的25个平阳府的“春秋行业”中,有15个来自襄汾,其中原太平县的占了10个……明清时代的平阳商帮纵横华夏,驰骋神州,她不仅以绵延持续500年的壮观场景独步天下,更以同晋中商人“北票(票号)南庄(钱庄)”齐名而享誉世界。
明代沈思孝在其《晋录》中感叹:“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徐珂的《清稗类钞》记录了光绪年间晋中商业大户不过“资产之七八百万两至三十万两”,如:介休侯氏最多,七八百万两;以下依次是太谷曹氏,六七百万两;祁县乔氏,四五百万两;祁县梁氏,三四百万两;榆次常氏,百数十万两;太谷刘氏,百万两内外。其余如介休冀氏,太谷武氏、孟氏、杨氏,榆次侯氏、王氏、何氏、郝氏等,其各家资产均在80万两至30万两之间。而以平阳府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平阳商帮,其资产均在千万两白银以上。这其中,除过徐珂在《清稗类钞》说的“号称数千万两”的亢氏,“实为最富”外,其他三大家族——师庄(今赵康村)尉家、北柴王家、南高刘家均来自太平县美国罗商大学总代理,连山西人也不知道的晋商“四大家族”,加上后期崛起的南赵杨家,他们共同组成了名扬海内外的太平四大家族。
史学家邱文选先生说,他们都是当时屈指千万,富盖晋南,与临汾亢家并誉为平阳富商集团的太平豪富。各家总的资金不少于千万两白银,是明末清初或更早的名家巨富;是晋南绛、太、襄、临商帮中,财大势大的商界巨子,是全国商界和商战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左右局势的实力家族。(《史坛耕耘集·晋乘考略编》,邱文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
师庄尉家
//
号称“日进斗金”的师庄尉家是明清时期平阳商帮里最重要的商业家族之一。其从明末靠打铁贩运发迹至清末衰落,前后绵延300年之久,完全打破了古训“富不过三代”的神话,成为华夏大地上一枝罕见的商业家族长寿奇葩。
在这漫漫300年里,尉家曾经借给康熙帝6万两黄金,作为西征噶尔丹及西部边陲各个部落叛乱队伍的军费。清军平叛凯旋,康熙帝感激于尉家的慷慨解囊,“借金还银”,归还白银60万两。清乾隆时期在镇压平定西部叛乱时,需要大量军需物资,国库却一时空虚,乾隆就决定向民间富豪借贷,结果呢,乾隆想到的第一个富商就是山西太平师庄尉家。尉家也出手阔绰,整整借给清政府150大车银子,那阵势真可以用“气吞山河”来形容。清军大获全胜后,乾隆感念于尉家的资助,特封尉家掌门尉嘉为护国员外,还赏赐了一件黄马褂,銮驾护身。
郑板桥应尉嘉请求,在一幅白绫上挥毫泼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郑板桥为尉嘉书赠“难得糊涂”墨宝,劝尉嘉看透世事,量力而行。
乾隆七年,尉家掌柜尉嘉到扬州视察尉家商号美国罗商大学总代理,碰巧结识了以卖画为生的郑板桥,进士出身的尉嘉气质高雅、谈吐不凡,立即获得了郑板桥的好感,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把酒言欢之际,尉嘉邀请郑板桥到他的老家太平县师庄镇替他教授尉家的子侄后代,郑板桥慨然允诺。郑板桥在师庄尉家做了8个月的私塾先生,后奉诏调往山东范县任县令。临走之时,应尉嘉请求,在一幅白绫上挥毫泼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尉嘉随后花重金聘能工巧匠篆刻在一块石碑上。郑板桥到范县上任后,还和尉家保持着书信往来,并于乾隆十四年为尉嘉书赠了“难得糊涂”真迹墨宝,劝尉嘉看透世事,不要锋芒毕露,要量力而行。尉家这时候已达到了生意发展的鼎盛时期,门面、店铺已经扩展到清朝全部18个省的13个省份,“师庄尉家”的招牌也随之遍布大江南北。
//
北柴王家
//
北柴王家经商起步于清初,并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王太来后第五代王协、王勋癸卯科考中举人,捐官擢刑部员外郎时,逐步达到了王家生意的鼎盛时期。乾隆两次南巡,专门指定王家承办接驾差务,王家不但赚了个盆丰钵满,而且受到乾隆赏识,并礼遇朝廷重臣和珅。精明强干的王协抓住这两次难得的机遇,认真办事,曲意逢迎,结果左右逢源,平步青云,一步登天——终于跻身“官商”高位,获得兼事经商的合法权利。
王家从此在政、商两界如鱼得水,一帆风顺,真正走上了以官护商、以商养官的坦途。不久,王协就获得了承办山西河东盐务的肥差。王家趁机斥巨资购得河东盐池(今运城盐池)私卖股权,在两淮江浙一带大量开办盐店、盐号,如淮南、淮北、扬州、苏州、杭州、罗山等各大城市,“北柴王家”招牌星罗棋布,几乎垄断了这一带的盐业运销贩卖业务。邱文选《史坛耕耘集》记载,王家每年因此获利数百万两白银。
王家由此迅速暴富,成为乾嘉年间晋商中仅次于平阳亢家和师庄尉家的大商大贾之名门望族。
乾隆年间,皇太后60岁大寿时,王家出手阔绰,耗数十万两白银豪购大批奢华寿诞礼品,装载在几十辆马车上,同师庄(赵康)尉家一块,浩浩荡荡地送往京城,红红绿绿地一大溜摆放在王府井大街上,珠光宝气,显尽富贵本色。民间传说,此次给皇太后贺寿,师庄尉家贺礼摆放在西单大街上,还有广东卢家的寿礼陈列在东单街上,三家大商大贾互相攀比,前后左右遥相呼应,誉满京城,轰动天下。从那时起,北京的王府井、西单和东单三条大街就逐渐演变成了摆放寿礼贺品的地方。王家当时财势之大可见一斑。
北柴王家残存下来的牌坊
嘉庆五年,即1800年8月19日,山西巡抚伯麟给朝廷上奏折曰:太原等府州之绅士、候补知府王协、举人尉维模共捐银218.38万两以备凯旋赏赉之需。其中北柴王家王协和师庄尉家尉维模各捐了50万两银子。值得注意的是,该奏折特意点出“候补知府王协”和“举人尉维模”两人名字,充分说明了尉王两大家族的在晋商群伦中的领袖地位。这“50万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太平县志》载,当时,太平县衙门的捕快、轿夫、门子、皂隶等普通“公务员”的年收入是6两银子,太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是区区5.8万两银子。50万两银子,那就相当于一次捐了8万多名普通“公务员”一年的收入或者是9个太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
//
南高刘家
//
南高刘家,崛起于明代末年,并在民国初年达到了鼎盛时期。刘家在全国各地开设了三百多家字号,并在河南辉县和家乡太平等地置有两万多亩土地。张正明在《晋商兴衰史》说:“清末,山西襄汾人刘氏家颇富,财源极广,有刘百万之称,除土地外,商店、盐店有三百余处……”
南高刘家在山西,乃至全国创建了很多令后人惊叹不已的“之最”或“第一”:
南高刘家建立了山西最早的票号。不少史料公开宣称,中国第一家票号是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创立的日升昌票号,这其实是不折不扣的误读。太平刘家的永德泰钱庄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于清咸同年间改为银号,并早已执行汇兑业务,实已成为最早的票号,从创始年代和经营规模皆为晋商最早、最大的金融经营资本之一。
南高刘家建立了山西最早的电力企业。山西最早的电灯公司,是南高刘家掌门人刘笃敬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太原市南肖墙今电力公司院内创办的现代民族工商业。如今那座斑斑驳驳、高逾50米的电力水塔还傲然屹立在天空中,向世人展示着她历经百年风雨的沧桑之美。
南高刘家是山西第一条铁路——同蒲铁路的奠基者。1911年,群伦公推刘笃敬担任同蒲铁路太原榆次段总办,他为同蒲铁路建设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同蒲太原——榆次段建筑工程,为1933年同蒲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笃敬是整个中国商人群体中最具有骨气和正义感的标志性人物。1898年9月,“戊戌六君子”问斩,在“六君子”家人都不敢到现场收尸的情况下,刘笃敬大义凛然,冒着生命危险,将杨深秀尸体收殓后亲自送回杨深秀的闻喜老家,时人莫不为之耸容动色、敬畏诚服。
刘笃敬是同时期晋商中最卓越的代表人物。1905年到1916年之间,刘笃敬一直担任着山西商务局总办和山西商会会长职务,执山西工商界牛耳达11年。1906年,他和渠本翘以大无畏的勇气共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山西保矿运动,挫败了英国福公司掠夺山西煤矿的阴谋,维护了民族大义,彰显了其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他还投巨资于其他现代纺织、矿业、盐业、交通和教育事业,成为山西最早走上现代民族工商业和山西近代史上兴办实业的著名代表人物,受到中外政要、学者和实业界人士的拥赞和爱戴。1912年3月孙中山到山西考察时与山西各界人士合影,刘笃敬同阎锡山一右一左地坐在孙中山的旁边,尽显儒商风流本色。
渠本翘与刘笃敬几乎成为晚清山西的两个标杆性人物。但在“严格意义上,渠本翘在实业上的投资要少于刘笃敬,1902年渠本翘与姻亲乔殿森等人合资,接办濒临倒闭的官办火柴厂——晋升火柴局,改名为‘双福火柴公司’,其投资额仅白银5000两,只及刘笃敬创办的太原电灯公司融资规模的1/6。有可能渠本翘拥有进士光环,曾是山西收回路矿权运动的一号人物,尤其被清廷授以‘典礼院直学士’头衔,当然还有祁县城内的渠家大院依然保存完好,所以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远在刘笃敬之上。所谓‘渠家大院’,缘于今人的习惯性称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年的主人在祁县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群总面积23628平方米……整座大院宏伟庄重,高峻威严,气象森然,为全国少有的五进式穿堂院……但对照于‘刘家拥有深宅大院90多座,房屋1200多间,花园4处’的记载,笔者只能说‘渠家大院’是小巫见大巫,只可惜刘家建筑群已被人为毁坏,而当地至今也没有修复计划,致使其曾有的辉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另眼看晋商》,李永福著,同心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59页)
//
南赵杨家
//
刘笃敬于1920年去世后,在20世纪20年代,南赵杨家继之又以令人炫目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杨家崛起于明末清初。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面对着铺天盖地的洋货、洋钞,年富力强的掌门人杨世堂机智应变,在和洋商的周旋斗智中,拿捏住了洋商的七寸,巧妙地夺得洋商在西北的总代理权——在风雨飘摇的民国初年竟然取得了洋商的巨额资金,又得到了洋人的无形保护。杨世堂除过在陕西、甘肃和青海三省又陆续设立一些商号外,又分别利用洋人的资金在西北多地创设了大量的世字号商铺。至1921年,各种经营店铺林立于陕、甘、青、宁四省70多个县市,杨家“货通天下”的生意浩浩荡荡地大规模开展起来。杨家世字号把各地收购来的大西北土特产,源源不断打包运往天津、上海等地,数不清白花花的银子也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杨家鼓鼓囊囊的钱袋子里。如此妙策,既大幅减少了洋商低价套购西北特产的重大损失,杨家世字号由此也获得了丰厚的巨额利润,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西北商界巨魁。著名书法家、前清翰林院编修郑家溉曾在《汾城杨君墓志铭》中写道:
能择人而任时,不数年间,遂至钜万。于西陲数省交通往来之地,设肆殆徧……河东道尹詗知君能,委以实业调查委员……自湟源归,众议稍缓西行,君仍不乐无事,遂于汾、绛两县倡办工商各业。今新绛有大益纺织及燮和火柴两公司,规模宏大,皆君与一二巨绅经始……
汾城杨君墓志铭
杨世堂除过投入巨额资金开办燮和火柴厂和新绛大益纺纱厂外,还在新绛开办了世德永当号、世德和钱庄,在汾城和古城开设了药铺、粮店,还在运城购买盐池一处,在晋南十几个县镇开设盐号。
杨家的民族大义情怀和辉煌业绩让时任甘肃省省长的薛笃弼先生也心悦诚服、刮目相看,后将女儿薛宝婵许配给了杨世堂的二儿子杨得铨。杨得铨先后就读于辅仁大学和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后来投身商界,先后在香港与美国成立了赫赫有名的耀青国际有限公司,同时经营多种业务,生意做得也是蓬蓬勃勃、风生水起。
杨家一步登顶,在晋商纷纷破产倒闭的严峻形势下,逆流而上,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唱出了在中华大地上辉煌数百年最壮丽、最烂漫的晋商绝响。
我曾在《晋商的绝响》一文中感叹:
假如说,晋商中没有了太平杨家杨世堂,我不知道波澜壮阔的晋商史会怎样书写晋商的爱国主义和在同洋商争斗的逆境中绝地反击的大智大勇。
假如说,晋商中没有了太平杨家杨世堂,我也真不能想象,在1916年后如排山倒海般纷纷破产倒闭的晋商全面衰落时,那样毫无亮点的悲剧该让人感到多么沉闷和单调。
所幸,有了太平杨家杨世堂的横空出世,才让我们看到了晋商绚烂绝响后的悲壮谢幕。(见2013年1月19日《山西商报》第七、八版)
(文章选自《淹没的辉煌》,原文一共7节,2.5万字,本文系其中第3节,原载《家国往事》,中国文联出版社,李琳之著,2015年7月版,各大网站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美国罗商大学国内承认吗,美国承认中国学位吗(美国承认中国4所大学 分别是哪四所学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在美国得到了认可和承认。目前,美国承认中国的大学共有四所学科高校美国罗商大学国内承认吗,它们分别是:
1.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是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清华大学在美国的学术认可和排名中不断提高,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中备受关注的一所学府。
2.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美国罗商大学国内承认吗,美国承认中国学位吗(美国承认中国4所大学 分别是哪四所学校),也是中国在美国认可高校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北京大学在美国的学术认可和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也有着很高的声誉。
3.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复旦大学在美国的学术认可和排名中不断提高,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中备受关注的一所学府。
4.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美国的学术认可和排名中不断提高,并且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也有着很高的声誉。
这四所学科高校在美国的学术认可和排名中都名列前茅,它们的学术水平和声誉都非常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努力和对外开放,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在美国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