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生双学位项目
1.本科生2+2双学位项目
项目介绍:本科生2+2双学位项目,即学生在我校完成本科前两学年课程,经我校与国(境)外合作院校共同选拔派出完成合作院校后两学年课程,双方互认学分。成绩合格,学生可分别获得我校和合作院校的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
合作院校: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布莱恩特大学,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爱德华王子岛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韩国汉阳大学、亚洲大学、济州大学。
2.本科生1+2+1双学位项目
项目介绍:本项目全称为“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双学位项目,是由教育部所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合作与管理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该项目直接从我校选拔本科一年级学生,到参加计划的美方大学学习第二、三年课程,然后返回我学习第四年课程,学生可在本科学制内同时获得中美大学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
合作院校:乔治梅森大学、鲍尔州立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卡尼尔)、特洛伊大学、东华盛顿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洛克分校、北德克萨斯大学等近30所高校。
二、本硕连读双学位项目
1.本硕连读3+1+1/3+1+X双学位项目
项目介绍:本硕连读3+1+1双学位项目,即学生在我校完成本科前三学年课程,经我校与国(境)外合作院校共同选拔派出完成合作院校后两学年课程,双方互认学分。成绩合格免联考在职研究生,学生可分别获得我校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和合作院校硕士学位证。
合作院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天普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拉夫堡大学、赫瑞瓦特大学、莱斯特大学、考文垂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麦考瑞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2.本硕连读3+3双学位项目
项目介绍:本硕连读3+3双学位项目,即学生在我校完成本科前三学年课程,经我校与国(境)外合作院校共同选拔派出完成合作院校后三学年课程,双方互认学分。成绩合格,学生可分别获得我校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和合作院校硕士学位证。
合作院校:目前与我校合作的院校为法国国立高等矿业-电信学校联盟( Mines-Télécom,简称“IMT”),是法国最大的、以培养精英人才著称的工程师“大学校”集团之一,包括12所工程师学院和1所高等商学院。学生毕业后可获得法国工程师文凭,教育部认同为国内硕士文凭。
三、硕士双学位项目
项目介绍:硕士1+1+1双学位项目,即学生在我校完成硕士阶段第一学年课程,经我校与国(境)外合作院校共同选拔派出,在合作院校完成第二学年课程,第三学年返回我校继续学习,完成毕业答辩。成绩合格,学生可分别获得我校毕业证、硕士学位证和合作院校硕士学位证。
合作院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韦恩州立大学、特洛伊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洛克分校、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英国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拉夫堡大学、赫瑞瓦特大学、莱斯特大学、考文垂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费用,长安大学学生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简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麦考瑞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
四、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
项目介绍: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主要指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的出国留学项目。我校成功获批5大类项目,共11项,分别有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本硕博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可进一步扩宽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推动我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学生选派类别为攻读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研究生、开展本科交换、硕士联合培养和博士联合培养、选派访问学者,交流形式主要为赴国外进行课程学习、联合科研等。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期间的奖学金(包括伙食费、住宿费、注册费、交通费、电话费、书籍资料费、医疗保险费、交际费、一次性安置费、签证延长费、零用费和学术活动补助费等),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我校共获批11个项目,三年滚动资助507人赴相关合作院校学习交流。
合作院校:英国利兹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布鲁奈尔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马拉工业大学、韩国汉阳大学、韩国仁荷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熊本大学、日本上智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荷兰特文特大学、尼泊尔博卡拉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项目名称
项目执行年份
留学国别
留学单位
年度选派规模
具体选派类别及规模
中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
2021-2023
德国;挪威;爱尔兰
亚琛工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都柏林大学学院
12
博士研究生4人/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人/年;访问学者2人/年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地质环境与灾害综合防控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
2021-2023
英国
利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布鲁奈尔大学
12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0人/年;访问学者2人/年
双碳背景下低碳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
2022-2024
韩国、意大利
韩国汉阳大学、韩国仁荷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12
博士研究生4人/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人/年;访问学者2人/年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流域与城市洪涝灾害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2022-2024
日本、马来西亚
日本京都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10
博士研究生2人/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人/年;访问学者2人/年
中国-东盟交通基础设施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
2022-2024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及马拉工业大学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年
中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拔尖创新人才平台建设项目
2021-2023
俄罗斯
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
20
博士研究生5人/年;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年; 硕士研究生10人/年;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年; 访问学者2人/年
中俄创新学科水文生态学人才培养项目
2022-2024
俄罗斯
莫斯科国立大学、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
22
博士研究生2人/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年;硕士研究生10人/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年;访问学者2人/年;本科插班生5人/年
面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
2023-2025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利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15
博士学位研究生 3 人/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7 人/年;博士后 1 人/年;访问学者 2 人/年;高级研究学者 2 人/年
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2023-2025
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
荷兰特文特大学、意大利萨伦托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
11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6 人/年;博士后 2人/年;访问学者 2人/年;高级研究学者 1 人/年
面向“一带一路”倡议下可持续水资源与人居和生态环境管理比较研究项目
2023-2025
尼泊尔、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荷兰、新西兰
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熊本大学、日本上智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荷兰特文特大学、尼泊尔博卡拉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人/年;博士学位研究生 1人/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年;博士后 1人/年;访问学者 1人/年;高级研究学者 1人/年
面向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需求的城乡空间水文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
2022-2024
日本、马来西亚
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熊本大学、日本上智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硕士研究生3人/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年;访问学者1人/年
五、短期交换生项目
项目介绍:学生可赴合作院校免学费或缴纳部分学费学习一学年或一学期,每学期之内至少选修对方三门(中文地区为四门)专业课程,在对方学校参加所修课程的考试,并需获得由该校提供考试成绩报告单。学习结束后需按期返回我校继续其学业。
合作院校: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天普大学、西弗吉利亚大学、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欧道明大学、德克萨斯大学泰勒分校,加拿大卡普顿大学、爱德华王子岛大学、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里贾纳大学,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西班牙卡洛斯国王大学,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秋田大学、县立广岛大学,韩国汉阳大学、中央大学、釜庆大学、全北大学、金乌工科大学、仁荷大学、海洋大学、济州大学、亚洲大学、庆北大学,芬兰奥卢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德里),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逢甲大学、义守大学、中华大学、开南大学、金门大学、真理大学。
六、寒暑期学习交流项目
项目介绍:根据校际学生交流协议,我校学生可在寒假或暑假到国(境)外合作院校开展为期2周至4周的短期交流,交流形式包括专题教育讲座,文化历史参访等。
合作院校: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英国牛津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费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英国莱斯特大学,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理工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拉工业大学,韩国中央大学、全北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
以上项目通知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网站()和微信公众号(CHD-GJC)发布。有意申请的同学须做好两项准备:
(1)入学后须认真学习,成绩良好,派出前不得出现考试未通过科目。(2)提早参加相关外语考试(英语托福、雅思,或法语、日语、韩语等语言水平考试),并达到项目所需外语水平。
学生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在国内认可吗,国际交流概况
国际交流概况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百年校庆贺信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提出的“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的要求,坚持“广交”、“实交”、“深交”策略,牵手全世界,深耕东北亚,与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学校国际交往
学校发挥对俄合作传统和优势,持续巩固中国高校对俄合作“领头羊”地位,启动中俄联合校园建设,与40余所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实质性合作,首创“俄语+工科”中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助力“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同时免联考在职研究生,以对俄为引领,加强对欧国家、日、韩的发展策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百年校庆期间共有106所境外知名大学校长(专家)发来祝贺视频。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和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见证了《大唐电信国际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智利康赛普西翁大学关于建设ICT联合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
学校启动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并确定了包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伯克利等45所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名单,第一批共有包括14个学院的29个项目获批,涉及与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开展互派学生、互访讲学、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先后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北极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国际电信联盟、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工科联盟等组织。
我校学生国(境)外交流项目分为学期访学(交换)项目、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寒暑期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等类型。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罗格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法国里昂应用科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国立大学、丹麦工业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22所欧盟著名高校签署了学生、教师互换协议;与澳大利亚Go8联盟高校保持着密切学术合作。疫情之前,年均派出2000余名学生赴境外大学交换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竞赛或文化交流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学校明确将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三年来,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我校有20名学生赴国际组织交流实践、实习。选派并资助师生共计168人次,参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训练营”国际暑期学校等活动。我校连续多年公派留学人数排在全国签约高校前五名,2020年选派人数位列全国第一,有效地促进了 “双一流”建设。
学校于2011年牵头成立了“中俄工科大学联盟(ASRTU)”,联合部分C9、E9以及港澳高校联盟成员,开创了中俄同类高校联盟先河,是我国“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航天合作分委会”框架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有效交流平台。联盟汇集了中俄双方68所精英大学加盟,其中包括54所正式成员学校和14所观察员学校。联盟成立以来,中俄高校间互派交换学生5000余人,累计举办82场中俄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双方参与交流的师生突破9万人次。
中俄联合校园建设
学校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先后联合成立等离子体物理应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数学、先进材料等6个中俄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驻哈工大代表处。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我校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签署《关于共同在哈尔滨举办高等教育合作机构“哈工大圣彼得堡中俄联合校园”备忘录》。2020年6月7日,中俄联合校园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开启中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新篇章。2022年5月,学校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化学3个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启动招生,中俄联合校园迈入实质内涵建设阶段。
未来,中俄联合校园将与更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开展合作,对俄引领,面向全球,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交叉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机构,建设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校区,力争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成为省、市、校国际交流合作新名片,助力把哈尔滨打造成独具特色、独具匠心、独具魅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中外合作办学
学校与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在深圳合作举办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非独立法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在国内认可吗,国际交流概况,学院开展本科和硕士学历教育,开设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建筑学等三个本科专业,设计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三个硕士专业。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培养模式,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为学校的学科发展提供创新驱动支撑和国际化人才与智库支持,进一步提升我校国际竞争力。
学校不断探索“1+N”中外合作办学路径。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申报的环境生态工程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获批,首批新生于2021年9月入学;与莫斯科航空学院联合培养航空发动机专业双学位硕士,全英文授课,已开展4年;启动飞行器动力工程本科派出项目,首批新生于2021年9月入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20年已启动招生。
学校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和莫斯科航空学院等一批俄罗斯高水平大学签订优秀本科毕业生赴海外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协议,积极开展双学位本科、硕士和博士联合培养项目; 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开展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韩国浦项工业大学、汉阳大学、首尔大学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高校签署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协议;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博士生联合培养协议。
教师学术合作
学校设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支持各学院和广大教师开展国际学术合作。通过资助教师出国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学科骨干教师短期海外学术合作交流等项目实现教师“走出去”;依托国家项目支持和增设校内培育项目以及在华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项目,广泛邀请创新学科领军人才、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及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茨奖获得者等国际学术大师来校访问讲学,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工作。
高端人才聚集效应逐渐形成,学校目前拥有多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作为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目前我校共有7位外籍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多位教师担任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期刊编委会的重要职务。
2021年8月,首个由我校牵头申报的“中国-俄罗斯先进能源动力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目前我校共牵头承担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0余项。此外,组织中俄、中乌科技论坛,累计吸引来自航天、材料、机械、能源、电子等领域的500余位俄罗斯和乌克兰院士、专家来华深入交流研讨。连续三年承办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立足东北亚发展和区域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及“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转型建设等现实需要,精准对接国内外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努力开展对俄、乌、白等国基础性及原创性科学研究和引智工作。
实施院系国际交流特色项目,鼓励并支持已成规模、影响力较大的院系打造特色品牌。航天学院举行的国际飞行器设计大赛吸引来自9个国家120支队伍参赛,促进了全球航天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了学生参与航天高科技探索的兴趣;成功举办了6届国际北极学校,包括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等单位联合在北极圈内举办的3次挪威暑期学校,以及在哈工大主办的3届国际北极冬季学校,邀请国内外专家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授课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在国内认可吗,反响非常热烈。此外,采用灵活机制,鼓励教师及学院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教授及学院开展实质性、机制性合作,以期在教师个人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助力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科学研究、国际联合攻关、国际规则制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更高要求。
国际人才引进
为充分发挥一校三区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国际人才资源,将引才工作全方位融入国际合作交流,学校启动实施海外人才“引进来”战略。校内成立“国际专家办公室”,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实现学校国际合作资源与科研需求、高水平国际人才引进全面对接,形成从“讲席教授-全职聘用-博士后”全链条引才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水平国际专家蓄水池。
港澳台交流
学校广泛与港澳台地区友好高校师生、学术组织通过讲座讲学、文化考察、举办会议和学术研讨等形式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学校学科发展,助力我校“双一流”建设。品牌交流项目——“小卫星学者计划交流营”已成功举办18届,充分发挥了哈工大独具的航天学科特色,突出黑龙江地域和对俄合作优势,切实加强了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和文化交流,增进了青年之间的友谊,累计吸引来自港澳台地区友好高校5000余名师生来校交流访问与学术研究。作为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首批项目院校,我校项目执行人数一直排在内地高校前列。
来华留学生培养
我校来华留学生工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留学生回信精神,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留学中国计划》指导下,着力规范来华留学生管理,积极扩大优秀学历学位生规模,凝练和打造来华留学教育“三个功夫”:行业精英与专业学术功夫、工大情怀与中国语言文化功夫、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际功夫,努力实现“让不知道哈工大的国际学生了解哈工大,让了解哈工大的国际学生热爱哈工大”,来华留学生数量最多达到3904名,同时全面提升来华学历学位留学教育质量。
2022年,共有来自92个国家的留学生1451名,包括学位生1327名(占比91.5%),其中本科生805名、硕士研究生227名、博士研究生 295名,语言生113名,交换生和预科生6名,普通进修生5名。培养了乐古、维多丽等多名国际知名校友;《管理研究方法》、《管理沟通》、《高等组合结构》等3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多名学生获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生称号。
学校开展多元化国际中文教育,常规项目包括硕博生、本科生、预科生及语言生中文项目;特色项目包括CDP汉语教学、美国密歇根汉语项目及韩国涉外汉语预科项目,为全校本科留学生开设《中国概况》课程。在全球建立了120余个来华留学海外生源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畅通来华留学生在华实习、就业的途径和通道,建立首个国际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近30家中资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帮助来华留学生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学生国际交流
哈工大学生国际交流协会(HICA)、哈工大国际学生服务中心(HCC)等校内学生组织举办的各类语言讲座、留学访谈、外语角、中外文化周、校园英语沙龙等多个项目成为校园中耳熟能详的“品牌”。学校每年还定期举行“留动哈工大——中外学生阳光趣味运动会”“哈工大星-中外优秀学生夏令营”“世界手牵手-中外学生文艺晚会”“国际嘉年华”“小卫星学者计划”港澳台学生交流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中外学生交流活动。在中外师生共同参与下,校园国际化氛围更加浓厚,学生也因此获益。学校学子获得第二届“留动中国”来华留学生全国总决赛冠军、全美模联大会和俄罗斯远东模拟联合国大会“杰出代表团”、“荣誉代表团”等奖项;获得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两项金奖;在国际顶点设计大赛、美国摩天大楼设计竞赛、美国D3自然系统设计竞赛、首届国际东盟创客大赛、西班牙“自然”国际竞赛、国际建造节等国际大赛上荣获一等奖。
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拟聘,中国的博士后突破34万,成为全球第二博士后大国!你怎么看?
小编“小王老师”编辑发布若有侵权请告知,更多资讯观祝恭祝号——“清培商领院”。我院目前主要承接:在职硕士。博士。博士后。院士。客座教授申请工作。
上一篇文章:再给你一次机会,会选择成为海外博士后吗?
中国的博士后人数突破34万,成为全球第二博士后大国,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也反映了中国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以下是对此现象的深入分析与思考。
一、博士后数量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与科研实力的双重体现
首先,博士后数量的快速增长是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直接结果。自1985年中国建立博士后制度以来,经过近40年的努力,博士后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拟聘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拟聘,中国的博士后突破34万,成为全球第二博士后大国!你怎么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一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博士点不断增加,为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也为博士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博士后数量的快速增长还体现了中国科研实力的显著增强。博士后作为科研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直接参与或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和科研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博士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实力,为中国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博士后制度的不断完善:激励与保障的双重作用
博士后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博士后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创新,包括提高博士后的待遇和福利、优化博士后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加强博士后的培养和管理等。这些措施不仅激发了博士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博士后的职业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同时,博士后制度还通过设立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等专项计划,为博士后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这些计划不仅有助于提升博士后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助于拓展博士后的国际视野和合作网络,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尽管中国在博士后数量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随着博士后数量的快速增长,如何保证博士后的培养质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提升博士后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成为了中国博士后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中国需要继续深化博士后制度改革,完善博士后培养和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可以加强博士后培养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确保博士后的培养质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可以加强博士后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科研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可以加强博士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为博士后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四、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启示
莫斯科国立大学作为世界顶尖的学术殿堂,其博士后项目一直备受瞩目。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的培养模式和成功经验为中国博士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方面,莫斯科国立大学注重博士后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优质的科研资源和平台,鼓励博士后积极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另一方面,莫斯科国立大学也注重博士后的职业发展和国际视野的拓展,通过提供丰富的职业规划和国际交流机会,帮助博士后更好地适应国际科研环境和市场需求。
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后申请条件
博士后申请人必须为已获得了博士学位的人员,访问学者申请人需为获得了硕士学位的人员;(如: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层、企业决策人、优秀学者、医院院长、学校校长、政界官员等满足以上条件可优先录取);